原标题:“复”前线“旦”使命丨马昕:我们是奇迹的见证者,也是奇迹的创造者
来源:复旦大学
一层N95口罩,一层外科口罩,一副眼镜,一个护目镜,最外面一层面罩,全神贯注下,汗水将口罩孔隙堵得严严实实,导致呼吸严重困难;眼镜外罩着护目镜,护目镜外加上防护面罩,出点汗就起雾,每一个步骤都要与同事反复确认……平时一个小时就能完成的右髋关节截肢手术,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华山医院支援湖北医疗队总指挥马昕教授,与华山医院手外科沈云东教授、血管外科朱磊教授,以及和同济医院两位骨科医生一同在武汉同济医院中法院区奋战了两个半小时。
“就像跑了个马拉松。”马昕说,“很多人问我手术做完是什么感觉,我就想找块地板躺着,拿掉口罩,好好喘两口气。”手术患者、一位糖尿病致右下肢坏疽的82岁新冠肺炎患者,目前处在康复期,全身状况明显好转,这是最令马昕欣慰的事情。
▲
截肢手术结束后,医护人员大汗淋漓
“不离不弃,每一条生命都值得挽救。”马昕说,正是怀揣着这样的信念,华山医院援鄂医疗队打下了一场场硬仗。
从除夕夜到正月廿三,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四批援鄂医疗队先后出征,人数为国内医院之最。其中,4人驰援武汉市金银潭医院,4人奋战在武汉市第三医院,46人参与武昌方舱医院建设、运行、休舱全过程,219人整建制接管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重症监护室。作为四支队伍的总指挥,马昕负责人员、物资的调配,以及团队的内部与外部协调,“形成一个整体,大家互相协作。”
▲
2月8日,元宵之夜,华山医院再接国家紧急征召令——整建制接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重症ICU。一个不眠之夜后,华山医院第四批支援武汉医疗队215人的队伍整装待发。明知此役艰险,充满风险,华山人依然毫不犹豫,奋不顾身。图为出征前,医疗队队员与赶来送行的领导组成HS(“华山”)字样合影。
两次视频连线孙春兰副总理,一次获总理竖起大拇指点赞,一次获盛赞“华山医院不负盛名”,这支由273名医护人员组成的“百战铁军”一刻不停地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斗争。“我们是奇迹的见证者,也是奇迹的创造者。”马昕说。
▲
3月8日,同济光谷院区重症病房的医务人员在现场视频连线中向孙春兰副总理汇报工作,孙春兰向他们竖起大拇指
“保证所有人的安全”
“以往的火车站是人山人海,现在却万籁俱寂,只能听到我们嚓嚓的脚步声,和自己的心跳声。”2月4日晚,马昕率领的华山医院第三批援鄂医疗队(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独立成军,一路向西。初抵武汉,“悲壮感”和“焦虑感”迅速袭来,直至次日早上8点半,任务到了——迅速赶赴武昌体育馆,整建制配合搭建方舱医院,22时准时收治病人。“刚开始非常混乱和焦灼,我们得到的任务就是赶快搭帐篷、赶快进舱、赶快收治病人。”马昕回忆,“我跟队员和其他队伍反复沟通,说方舱医院一定要科学地管理,不能让队员们用血肉之躯往前冲。”
▲
2月4日晚,马昕率领的华山医院第三批援鄂医疗队(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独立成军,一路向西
2月5日22时,只花了29个小时的时间准备,华山医院第三批医疗队与其他12支队伍共同管理的武昌方舱医院,开始收治新冠肺炎患者。“应收尽收,刻不容缓!”当天,800张床位的洪山体育馆,一下子住上了500余名病人,院感控制成为了一个难题。
如何划分清洁区、污染区和半污染区?怎样制定进出舱的流程和规范?感染科实力强劲的华山医院医疗队,承担起洪山体育馆的院感设计和优化工作。
“感染科副主任张继明教授带着院感护士,万水千山,把方舱医院的角角落落都跑了一遍,提出很多建议。”马昕说。体育馆的单通道增加为双通道,进出舱可以分不同通道同时进行,医护人员无需再为出舱等待一两个小时。“空调并非不能开”,张继明指导后勤人员在清洁区和污染区之间进行隔断,两个区域各自做成内循环。
▲
张继明教授在做院感培训
“我们前前后后为1500多名医护人员、电工、环卫工人、保安、警察、酒店员工等提供了反复拉网式院感培训,这样才能保证所有人的安全。”在武昌方舱医院工作的医生、护士,有的年资比较低,有的是从当地医院的口腔科、妇产科等科室紧急调来的,“对院感流程懵懵懂懂”,更别说并非学医出身的后勤人员,对他们而言,培训流程规范必不可少。出每道门后是先脱手套、口罩还是帽子?什么时候需要消毒?培训内容还被明确、细致地标示在每一道关卡旁,供进出人员对照检查。
马昕介绍,华山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成员,年资普遍较高,拥有丰富的经验,因此以咨询班的形式参与工作,“将技术能力用在刀刃上”。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共同管理250张床位,华山医院的医生和护士每人每天进舱四小时,重点帮助专业不对口的医护人员解决难题,其他时间在清洁区通过平板电脑与舱内病人沟通,“一旦需要,随时进舱。”
▲
马昕与舱内连线,互联网查房
查房用上互联网,效率大大提高,医患沟通更加便捷、充分,医护人员不必要的职业暴露减少了,感染风险也降低了。这一方法还在同济医院光谷院区重症监护室派上大用场:“通过清洁区的大屏幕,我们可以看到每位病人的状态,连监护仪上的数字指标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我们在一起过日子”
“方舱医院收治的大多是轻症患者,不需要多么多高精尖的仪器、多么复杂的治疗手段,更多依靠的是‘话’疗。”马昕说,“对病人精神上的抚慰非常重要,要经常与他们沟通,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
武昌方舱医院里十岁的患者小女孩非常喜欢画画,画了很多画挂在墙上,充满童真。有一天,这个喜欢粉色、喜欢一切草莓味的小女孩说特别想要一块画板,华山医院支援武汉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华山三纵队)护士长卫尹通过多方协调,当天下午就给小女孩送来了一块大画板。小女孩对医生、护士说自己有点不想离开这里,因为这里的医生护士都太好了。对于女孩来说,方舱也是成长中一次特别的经历。
收治第一批病人那天,华山医院医疗队成员返回驻地已是次日一两点了,休息不到五个小时,马昕又带着队员赶回方舱医院,第一批冲进了舱内。方舱运行初始,电力不稳定、空调不完备、用餐流程也不顺,一些病人大感不满。“我主动跟他们说,我是华山医院副院长马昕,带着我们医疗团队来看大家。一看我们衣服后面写着‘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和我们每个队员自己的名字,病人就不那么焦虑了。”250位患者,马昕一个一个去握手、拍着肩膀聊天,“让病人知道我们不嫌弃他们,信任感也就建立起来了。”
安抚病人的同时着手改进设施,武昌方舱医院的运转逐渐迈入正轨。一个星期后,马昕开始方舱、光谷两头跑,早上八点参加方舱的院务会,与队员沟通工作中的细节和要点,九点多到光谷开协调会,下午参加死亡病例、疑难病例讨论和医务处会议,结束后再返回方舱。“我保证每周至少进舱两三次,去看看我的病人。”他说。“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他与队员都将这句话挂在嘴边。
“我们在一起过日子,像亲人一样。”马昕这样形容。方舱医院里,医患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同做一套操,微信交流群也建立起来,病人之间、病人与医生之间可以全天候及时沟通,相关事务都在群里公开,大家共同想办法解决。“病人的心态好了,信心有了,抵抗力就强了。”
这个武汉市最早开舱、最晚休舱的武昌方舱医院,运行35天,累计收治1124名患者,最终交出了“患者零死亡、患者零回头、医护零感染”的成绩单。
▲
华山医院支援武汉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华山三纵队)是第一批进驻武昌方舱医院的医疗队。在35天时间里,医疗队与全国各地其他13支医疗队共同奋战,累计收治患者1124人,实现了病人零病亡、零回头,医护零感染,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方舱医院在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关键时期发挥了关键作用。图为华山医院医生在舱内查房。解放日报记者赖鑫琳摄
“咱们要不要再一起去方舱看看,值最后一个夜班,陪伴一下咱们的病人?”休舱前一夜,马昕在医疗队的微信群里发了这样一段话,待他按约定时间来到酒店大堂,发现队员们全部到齐了。
▲
3月9日,武昌方舱医院最后一晚
▲
3月9日晚,在武汉市洪山体育馆武昌方舱医院,当晚还留在该方舱的新冠肺炎患者应女士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医务人员曹晶磊拥抱道别
▲
3月9日晚,在武汉市洪山体育馆武昌方舱医院,当晚还留在该方舱的新冠肺炎患者应女士(左)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医务人员曹晶磊挥手道别
▲
3月9日晚,在武汉市洪山体育馆武昌方舱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医务人员韩杨用双手比出心形
穿着如往常一般厚重的防护服,华山医院医疗队成员与24位病人一一话别。“方舱运行过程中,队员们一直承受着很大的压力,疫情的压力、病人管理的压力,还有自己给自己的压力。”马昕回忆,“一放松下来,很多队员都流泪了,终于对自己有了交代,我们没有兜一圈混个荣誉就回去,而是真真切切做出样子、当好表率、不辱使命。”
“最初部分不理解的患者,现在经常给我发信息表示问候。方舱模式带给我们新的启示——在这样的模式下,医患之间构建起纯粹的医疗关系,病人充分的信任,让我们没有任何后顾之忧。”
▲
3月10日,最后一批患者从武汉洪山体育馆武昌方舱医院出院,这家在16家方舱医院中最早投入使用的方舱医院,在运行了35天后,宣布休舱。至此,方舱医院这一在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关键时期发挥了关键作用、摆渡过万千生命的方舟,靠岸,谢幕。图为休舱前夜,华山医院支援武汉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华山医院第三批支援武汉医疗队)合影留念解放日报记者赖鑫琳摄
武昌方舱医院休舱后,华山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的26位医护人员,主动加入同济医院光谷院区重症治疗团队,继续投身武汉抗“疫”一线。“光谷团队里有99个‘90后’,救援队成员年资相对高一些,加入光谷团队,去帮助他们,去陪伴他们,能为年轻孩子们带去很大的鼓舞和抚慰。”马昕说,“更重要的是,两支队伍可以交流经验、配合协作,把病人的生命从死神手里抢过来。”
“按下死亡的暂停键”
“我们是同济医院光谷院区17支国家队中唯一的危重症治疗团队。”马昕表示,“我们啃最硬的骨头,治疗最困难的病人。”
这是一个由原康复医学科改建的、只有30张床位的“战时”重症监护室,“华山战队”在12个小时内完成设备布局、流程完善、人员培训。
自2月10日整建制接管,至3月30日最后一名ECMO患者安全转院,由呼吸与重症医学科、心内科、感染科等专业的医护人员组成的华山医院第四批援鄂医疗队,共计收治危重症患者73人,至病区关闭时,5名上了ECMO的患者已有4人脱机,另有16名患者呼吸机脱机,29位患者顺利转出,危重症治疗成效在武汉市名列前茅。
▲
2月18日,华山医院医疗队成功完成首例ECMO置入术
身处“重症病房当中的重症病房”,多数病人面临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情况,华山医院医疗队与其他16支队伍合作,整合最迫切、最高精尖的技术与设备到重症监护室,组建多医院多专科专家团队,互相支持、会诊,对每一个危重症病人提供个性化精准治疗方案,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17个医疗队的心内科医生组成护心队,麻醉科医生整合为插管‘敢死队’。”马昕介绍,会诊时,重症医学科医生统筹安排,各专科医生坐在一起讨论治疗细节。“讨论过程中甚至会有小小的争吵,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治疗效果。”
重视监护室的患者,各个情况危急,大多数需要特殊呼吸设备支持,必须由医护人员24小时轮班守护,每一班都要安排4-5名医生和20名护士。最忙碌的时候,30名危重患者,其中27人气管插管,8人CRRT(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治疗,2台ECMO(体外肺膜氧合机)同时在运行……
初到光谷,医疗队员们经历了从“斗志昂扬”到“当头一棒、遍体鳞伤”的过程,疾病本身的特殊性,即便队员们夜以继日地扑在“与死神抢病人”的战斗中,原本鲜活的生命仍在他们面前猝然逝去。“第一次深切感受到这种无力感。”一次抢救稳定后的患者突然离世,导致“90后”麻醉科医生魏礼群失声痛哭。很多医疗队员们都经历过这样的崩溃瞬间,但他们又迅速在一次次历练中成长了起来。“后来魏医生加入了插管‘敢死队’,并火线入党。”马昕说。
在这个“战时”重症监护室,他们很快总结了教训,调整了“作战”方案,探索出危重症新冠肺炎多学科救治的“华山模式”,即关口前移、多学科协作、精细化管理三大“法宝”。
通过微信向病人家属交代病情,进行有创操作时,请家属发送知情同意小视频,沟通交流中,病人家属毫无保留的信任令医护人员动容。“他们经常在微信上给我们留言、为我们鼓劲。”马昕回忆,“那时候真是心无旁骛,一心一意只想着治好病人,就感到如果不倾尽全力,就对不住他们的家人。”
ECMO、无创呼吸机、有创呼吸机、血透仪器……高精尖设备需要用就用,最好的药品只要有效就开。“国家真是举国之力支援武汉,提供了最顶级的资源,让我们可以放开手脚,只管去治。”马昕感叹。从刚接手ICU时,每天都有患者病亡,至病区关闭前,一周没有死亡病例,医疗团队实实在在“把死亡按在了暂停键下”。
▲
华山医院和同济医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关闭前夕,病房楼下开辟了一处小花园,新栽种的17株桂花树,代表着“在这里拼过命”的17支国家医疗队。英雄惜英雄,华山医院和同济医院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结成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将自感染科、呼吸科和重症医学科起,进行管理和医疗技术的交流。
“召必回!战必胜!我们时刻准备着!”
“华山医院从诞生那刻起,就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公益性事务上,从来都是冲在最前面,时刻展现公立医院的担当。”马昕说,“作为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经由一代代华山人的一言一行传承至今。”
除夕夜,华山医院第一批医疗队的四位医生、护士驰援武汉,自那刻起,全院五千多名员工就“做好了随时上战场的思想准备”。立春那天,由46位队员、6辆移动救援车组成的第三批援鄂医疗队开拔,从确定出征任务到组队完毕,这支队伍只用了一个小时。
“我们一对一地联系医生和护士,没有一个人说有困难,都说准备好了,随时可以出发。”
四支医疗队,273位队员,心怀家国,逆行而上。
念叨着在上海还有途径和资源,院方把仅存的防护物资都塞给了奔赴武汉的医疗队。华山医院和复旦大学等大后方,还经常慰问医疗队员的家人,向他们传递前线状况,并开通匿名心理咨询热线,帮助前线医护人员排解焦虑、苦闷等负面情绪。
在华山医院四支医疗队中,共有111位共产党员,他们无惧风险、义无反顾、冲锋在前,是团队里的中流砥柱。“他们的带头作用影响了周围人,使得大家向他们靠拢,跟着他们去冲锋、去吃苦。”马昕介绍,在前线,又有73位队员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其中22位队员分4批在武汉火线入党,光荣地成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这些年轻的医生、护士在疫情中证明了自己,他们未来可期。”
▲
3月6日,在华山医院第三批支援武汉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书记马昕的见证下,李丽、朱肚菁、高鹏、曹晶磊4位队员在党旗下庄严宣誓
▲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疫英雄表彰大会上,火线入党党员和医疗队中的党员一同重温入党誓词
这支勇往直前的战队,打造了一个个抗疫救治模板并向全国推广,获得了3个全国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战队中的3位医护人员获得全国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
▲
华山医院第四批支援武汉医疗队(ICU团队)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离汉返沪,马昕本想好好睡一觉,谁知“有点后遗症”,每天还是早早醒了,太多事情在脑海中浮现,索性就把它们整理了下来。“我相信,援鄂经历在每位队员的人生中,都会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他说,“我希望用不同的媒介把它记录下来,告诉年轻一代,我们当时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为未来的医疗工作提供经验和教训。”
▲
即将回到阔别两个月的上海沃土,在回程的车上,队员们难抑激动的心情,齐声高唱《我和我的祖国》。
“新冠肺炎疫情是全人类的苦难,这段经历是痛苦的,却值得我们铭记和反思,绝不能在庆功的欢愉中将它淡忘了。”
历经两个月的磨练,对新冠肺炎,无论是轻症还是危重症,华山“四个纵队”都拥有最丰富的经验,这支全员回归的“铁军”,将成为上海市重要的医疗救治力量。“上海目前抗‘疫’形势依然紧张,存在很大的输入性风险,我们会在自己的岗位上,时刻等候祖国的召唤,等候上海市人民的召唤。”马昕说,“召必回,战必胜!我们时刻准备着!”
组稿
医学宣传部
文字
何叶陈思宇
编辑
李玲
▼更多复旦新闻,敬请留意复旦大学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