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疫情重创世界经济,“云端”共话哪些未来“黑科技”能够破局

原标题:疫情重创世界经济,“云端”共话哪些未来“黑科技”能够破局

疫情重创世界经济,“云端”共话哪些未来“黑科技”能够破局

昨晚,首届上海创新创业青年50人论坛第二场主题论坛在上海中心举行。多家科创企业负责人、青年创业者和政府部门相关负责人济济一堂,以“破局·重塑——未来科技打造新格局”为主题,“云端”共话科技创新的未来和愿景。

未来科技是“阻尼器”

随着疫情在全球蔓延,世界经济遭遇冲击,如何破局并重塑经济活力成为当晚的热议话题。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奥盛集团董事长汤亮开宗明义:归根到底要依靠科创的力量重塑新的生产力,打造新时代的经济新格局。

汤亮以自己所在的制造业为例进行阐释。“对制造企业来说,新材料就是万山之宗,万水之源。”他认为,把新材料的研发和新技术、新工艺有效结合起来,一定会产生新的产品和市场需求,激发出新的生产力,从而达到“一树百获”的效果。

20世纪末,奥盛集团依靠桥梁缆索产业链进行创业并起家。“但是从一开始我们战略发展的重点就没有放在车间当中,而是放在了实验室。”汤亮说。

经过20多年在新材料和新工艺上的科研探索,目前,奥盛集团不再只拥有单一桥梁缆索的产业链,而是已发展出四个领域的制造,包括桥梁缆索的设计、医疗器械研发制造、航空发动机高端零部件研发制造和国际超导总部建设。

“过去20多年里,我们为全球900多座大桥架起了彩虹般的缆索,应用了非常多自主创新的先进技术,全球市场占有率已达到50%左右。”汤亮介绍,在云南龙江特大桥上,奥盛集团第一次应用主缆索股预成型的自主创新技术,缩短工期57天,创造了世界桥梁史上主缆架设的最快速度。

当天的论坛场地位于584.3米的“上海之巅”,起反向减震作用的巨大阻尼器就位于演讲嘉宾身后,而承载1000吨重的阻尼器的12根缆索,就是奥盛集团浦江国际设计制造安装的。

“掌握未来科技就是我们的‘阻尼器’,有了它,即便外部环境再大也不会摇摆,守住初心,就能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汤亮说。

扎实创新才能抓住机遇

此次疫情,对中国企业来说是不小的挑战。在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联席总裁张强看来,企业只有通过扎扎实实的自主创新,把产品做好,才能在危机中抓住机遇。

疫情期间,联影在一个多月之内给全国发出400台CT和DR设备,助力雷神山和武汉第七医院远程诊断,此外还派出300多位工程师和技术专家驰援湖北抗疫一线。

“我们之所以能承受这个挑战,跟这些年在研发自主创新上的积累有很大关系。”张强介绍说,疫情期间,公司应急研发了新冠肺炎智能辅助诊断分析系统等产品,并很快部署到火神山和雷神山等医院,极大降低了医务人员的工作负担。

“这些应急产品不是一蹴而就产生的,靠的是平时人才和技术的积累。”在张强看来,虽然自主创新最为艰难,“赚不了快钱,也很难很快出名”,但却注定走得长远。

对此,张强认为,自主创新应做到“三个必须”,即必须全线覆盖、自主研发,必须掌握核心科技,必须对标国际顶尖水准。在他看来,买过来的技术往往不是最好的,而且很多技术是买不到的。“在关键零部件的生产上,每个部件可能都有成千上万的基础部件,因此我们必须要有自己完整的创新链和产业链。”

谈到科创发展,张强表示,中国过去长期以来一直在追赶,但是现在要发力的是中外都未涉猎的未来科技,需要大家一起竞争比拼。“比如我们在打造定制化的AI芯片,这是核磁共振上的核心零部件,方向是设备小型化,就要把电路板变得非常小,我们希望在这方面做到全球领先。”

在论坛现场,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张全表示,无论是科技创新最前端的基础理论,还是产业攻关的关键技术,创新都要从源头上去做。为此,要对基础研究进行政府投入,鼓励年轻人进行更多探索,在产业方面,更要从政府角度提供一些共性的平台、技术以及企业服务。

从营造优质科创环境的角度,张全认为,首先应该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保护发明,也保护知识的价值”;其次,应维护科研科创的生态,包括信用管理和科研伦理问题;最后,要从社会氛围、法律政策等方面,创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环境。

栏目主编:张骏

文字编辑:张骏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徐佳敏

相关阅读:
中央指导组离鄂返京 朱穆:“专愚”少年,“绝交”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