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北京确诊病例二成属重型危重型 专家详析如何防止转危

原标题:北京确诊病例二成属重型危重型专家详析如何防止转危

中新网北京4月25日电(记者杜燕)北京市1月20日首次报告确诊新冠肺炎病例。截至4月24日24时,北京市累计报告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74例,治愈出院病例118例;累计报告本地确诊病例419例,治愈出院病例407例。专家25日详解如何持续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防止患者向重型、危重型转化。

目前仅剩3例危重型病例

北京新冠肺炎危重症救治专家组组长、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周建新在25日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确诊的所有病例中重型和危重型占20%左右,其中有41例危重型患者,包括境外输入和本地患者,目前本地危重型病例已经“清零”,仅剩3例境外输入危重型病例,年龄在67岁、65岁和62岁。

他谈到,为了持续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北京市从2月起增设了由多家医院重症医学、体外循环、中医药、护理等专家组成的重症救治专家组,对重症型患者开展积极有效的救治工作。

加强疾病早期识别

周建新称,重症专家组充分吸取国内外同行的救治经验,不断完善标准化救治方案。其中,加强疾病早期识别,“发病后10天左右是疾病转归的分水岭,针对血淋巴细胞、炎症因子、氧合指标、肺部影像学的变化,及早给予诊治,防止患者向重型、危重型转化。”

规范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

他说,对于常规氧疗无效者,使用经鼻高流量氧疗和无创通气,并对肺复张性和顺应性进行评估,规范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在收治的41例危重型患者中,都采取了俯卧位通气,有效率超过90%以上。

维持循环稳定

他称,危重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止一次的感染性休克,维持循环的稳定非常重要,对于合并休克的患者,尽早进行容量反应性评估,实施限制性液体治疗。

规范使用抗生素

周建新表示,患者后期易继发细菌或真菌感染,观察痰液性状并及时留取进行细菌学培养,根据具体致病菌制定抗感染方案。

肠道功能的管理

他还介绍,危重型患者常合并消化道弥漫性溃疡甚至出血,通过胃肠镜检查,明确出血部位,在内镜下治疗病变。

中西医协同作战

疫情期间,北京市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对每个病人的核心病机及不同阶段辨证施治、个性化给药。周建新表示,在疾病进展期以解毒凉血、通腑泻肺为主,疾病恢复期以益气养阴和培土生金为主,通过口服、鼻饲、灌肠、外敷等多种途径给药,在退热、改善呼吸道症状、恢复胃肠功能、止血和增强患者体力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疗效。

做好精心护理

对患者进行救治的过程中,护理专家组制定多项操作流程,特别针对危重患者的护理采取集束化管理措施,如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压力性损伤、下肢静脉血栓等,进行精细化护理,以提升护理质量。

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北京地坛医院护理部主任张志云表示,这句话是对医疗实践的科学总结,也是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重要环节。

她表示,疫情发生以来,北京市建立了由五家医院多名重症护理专家组成的专家组,每日通过视频会诊的形式对危重症患者的护理进行指导,统一流程标准,开展评估,标准化、规范化、同质化开展危重症患者护理工作。

其中,针对每一名危重患者制定了护理计划,涵盖患者的各项治疗、主要护理措施要点、康复训练和作息等,严格计划落实和交接班,定期评估效果,及时调整计划,确保危重患者得到有效的护理,最大限度促进患者康复。

她称,在医疗护理团队的密切配合下,绝大多数危重患者病情好转,或转入普通病房,或康复出院。

恢复期重症患者的管理

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的体外膜肺氧合和血液滤过撤机指南。周建新表示,专家组制定了每日评估撤机及撤机具体操作规程,一旦符合条件即启动撤机。重症患者在撤离体外膜肺氧合治疗后往往肺顺应性差,专家组每日进行自主呼吸试验和肌力评估,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并早期进行康复锻炼。

周建新强调,危重型患者“一人一策”。重症专家组对危重型患者坚持每日会诊,制订了气管插管、俯卧位通气和体外膜肺氧合等治疗的标准化流程。同时,建立了对普通型和重型患者每日筛查制度,专人对患者的体温、呼吸、氧和指数等重要指标进行筛查,发现潜在风险及时进行预警,早期进行干预。

截至4月24日,北京市已成功撤除危重型患者体外膜肺氧合治疗4例,使用最长时间为35天,年纪最大的患者78岁;撤除单独使用呼吸机的10例,使用最长时间为42天,年纪最大的患者85岁。(完)

相关阅读:
三部门:进一步加强防疫物资出口质量监管 山东威海通报3起诬告陷害党员干部问题,1人被拘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