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陆生赴台10年间:我们如狼如飞弹?政治裹挟下,期待与失望后只剩下无力感

原标题:陆生赴台10年间:我们如狼如飞弹?政治裹挟下,期待与失望后只剩下无力感

口述:洪鑫诚

整理:修文

听到暂停今年陆生赴台就读试点的消息,我有种五味杂陈的感觉。如果短期内不开放陆生赴台,这就意味着从2011年开始到2020年暂停,陆生赴台湾高校攻读学位即将成为历史。我是福建泉州人,2011年赴台北大学当交换生,2013年进入台湾大学攻读研究生,2017年毕业回大陆,基本也算是这10年的亲历者。

说来有点好笑。从小接受着“台湾同胞”教育的我们,一开始把自己当作是充满使命感的和平使者,希望为两岸交流做出贡献,但到后来只求能够平平安安毕业,台湾当局不搞事情就谢天谢地。岛内的政治环境让陆生的处境越来越尴尬,我有时甚至会劝退想来台读书的学弟学妹。

即便如此,我依然很珍惜这10年的“断代史”,让我能实实在在感受到台湾风土人情,让我依然坚信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专指普通民众)。我有点遗憾地发现,现在有那么多人关心台湾问题,但他们又那么不了解台湾社会,以至于现在有人问我的台湾问题,与10年前的一模一样。这也是促使我将我这些年求学经历说出来的原因。

陆生赴台10年间:我们如狼如飞弹?政治裹挟下,期待与失望后只剩下无力感

陆生来了?狼来了?

2011年我们称为“陆生元年”,台湾马英九当局开放大陆学生赴当地大学攻读学位。即使最初当局对陆生作出种种限制,陆生赴台的热情也丝毫不减,并伴随蓝营执政时期两岸关系稳定、交流日渐密切,赴台读书人数逐年攀升,并在2014年和2015年达到高峰。

记得我2011年申请赴台当交换生的时候,台湾知名的大学每校只有两三个名额,总是被一抢而空。本科毕业申请赴台读研时,陆生的竞争更为“惨烈”,几十名大陆985高校毕业生争夺个别系所招生名额的情况司空见惯。与此同时,就是两岸间陌生感。那时,大陆学生对台湾高校认知相当有限,这才会有人提问:“台湾也有清华大学?是不是山寨的?”

随着陆生逐渐入台,各方对两地学生间的比较多了起来,也就有了最初的“陆生飞弹论”和后来的“陆生如狼论”。有岛内媒体称,“陆生竞争力比千颗飞弹还惊悚”;还有的台媒表示,“陆生求学狠如狼,台生如温顺小绵羊”。

在我看来,倘若把“陆生如狼”当作是一种客观描述,用来形容陆生对学业、对事业比台生更具冲劲。那么若以台湾视角出发,台湾年轻人是不是能问自己:在这个竞争激烈时代,我们该如何“与狼共舞”?此外,比起勇猛好胜的“狼”,我们自身的优势在哪里?

与此同时,陆生也应该自省,“狼”是否能在所有方面都比“羊”更强?从“狼羊之争”中被看衰的台湾年轻人身上,是否也有我们缺少的宝贵品质?

换句话说,如果两岸年轻人真有如此鲜明的反差,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在彼此增进认识的过程中,寻求合作的契机,共同打拼携手合作,真正实现“1+1>2”的效果。

当时,两岸有识之士有过期待,随着彼此合作不断深化,台湾“师资过剩,生源不足”和大陆“师资不足,生源密集”的结构性问题有望得到解决。一个数据是,在“广设大学”之后,台湾成为全球大学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在不到福建省一半的土地上竟然有近170所大学。陆生的到来,将从各个方面给台湾高校灌入活水。

陆生赴台10年间:我们如狼如飞弹?政治裹挟下,期待与失望后只剩下无力感

“还没有流行,就走向过时”

然而没过几年,去台湾读大学拿学位不再那么炙手可热,反之,台生来大陆读书倒成了新时尚。一种直观感受是,大概是从2016年起,家乡福建赴台读书的人数大减,而台湾高校招收陆生的实际录取分数线也纷纷下调,几乎算是“还没有流行起来,就走向过时”。

2017年,我从台湾大学研究生毕业前参加过一场聚会,席间几位媒体人与学者谈到子女教育问题,他们有共识:去大陆名校读书比留在台湾更明智。不止一位表示,希望孩子到北大、清华、复旦等大陆一线城市名校就读。当说到台湾教育时,一位前辈直言:“坦白说,现在就连台大也不太行了。”如果不是有台大校友在场,只怕是要把这所台校“头把交椅”批得更厉害些。

过去台湾高中生有句名言:“来来来,来台大;去去去,去美国。”也就是说,对于尖子生或者是中上层家庭而言,要么台湾大学,要么去美国留学,没有他途。而这几年,大陆名校成为不少台湾学测顶标学生的理想选择。2017年,台湾最好的台北建国中学校长为50多位学生写了推荐函。学生“西进”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导致竞争越来越激烈,北大、清华这样名校不再像过去那样台生“想读就能读”了。

究其原因,随着那些年大陆经济增长,大陆多数985高校的经费预算已远超台大,这让大陆名校在人才引进、科研方面更为从容,世界排名稳步提升。其次,大陆巨大的就业市场、一线城市与国际接轨的发展水平,以及大陆方面一直推出的惠台政策,对台湾青年来说颇具有吸引力。

反观陆生赴台,随着2014年反服贸的“太阳花运动”及2016年民进党上台执政,出于两岸关系紧张而产生对台湾“不友善、不安全”认知,从大陆学生家长到学生本人都很难安心赴台求学。原本台湾可以凭借较强的师资力量、大学整体规模效应、较高的性价比及语言文化天然亲近等优势,迅速抢占陆生市场,然而也就五六年光景,陆生赴台人数远未到台湾高校承受上限,就已出现明显退潮现象。对于台湾高校而言,这真不是个好消息。

陆生赴台10年间:我们如狼如飞弹?政治裹挟下,期待与失望后只剩下无力感

“我们会不会是末代陆生?”

就我个人而言,那段时间虽然人在台北,却经常劝学弟学妹们谨慎来台读书。说实话,来台前我能预料到台湾方面会对我们有限制措施,也曾经期待随着两岸关系转暖、两岸交流深入,冰山可以一点点融化,结果却恰恰相反。

陆生在台湾要遵守当局制定的“三限六不”措施。所谓“三限”,包括招生时限校、限量、限域,“六不”则是指不涉及考试加分、不影响台湾学生招生名额、不提供公立奖助学金、不允许校外打工、不能考职业证照和不可续留台湾就业。如此严格的规定,把陆生在台发展的路子限得死死的。周边有陆生曾经戏谑,“就是告诉你要好好读书,别的事情不用多想。”

2016年10月,也就是在我台大读研接近尾声时,我的脸书和朋友圈都被“陆生纳入台湾地区‘全民’健康保险”新闻刷屏。从国民党执政一直到民进党执政,陆生健保案在岛内一直坎坎坷坷,几次看似有望通过,又在不同的关卡遭种种阻拦。总算尘埃落定后,我看到有学弟说:“都不知道该哭还是该笑了。”对于我们这些陆生来说,面对这种被动而不确定的政策环境,当期待与失望被时间带走后,剩下的只有无力感。

包括陆生纳入健保在内,在台湾只要涉及大陆的事情,往往最后都是政治挂帅。是否应该承认大陆学历?是否应该开放大陆学生到台湾就读一事?在岛内前后经历了15年的讨论以及8任教育部门负责人。台生政策和其他政策一样,始终都是在两岸关系大背景之下,台湾内部政治角力、各方利益与观点碰撞与妥协后的产物,而在当地的陆生永远只有接受的份。

更不要说这些年两岸关系日趋紧张,两岸民间舆论常常针锋相对,在台湾的陆生显得日益尴尬,想远离政治,但政治往往会找上门,根本躲不开。

“我们会不会是末代陆生?”去年,一位在台湾的学弟跟我开玩笑,结果一语成谶。从2011年开始到如今的暂停,我经历了两岸关系最好的时刻,却不得不面对两岸关系陷入低谷的当下,很遗憾。

栏目主编:洪俊杰

文字编辑:洪俊杰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雍凯

责任编辑:张申

相关阅读:
向留学生与侨胞发放第二批“健康包” 湖南韶山农商行原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兴隆被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