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澎湃新闻:对贸易反弹应保持谨慎乐观

原标题:对贸易反弹应保持谨慎乐观

近日,海关总署公布一季度对外贸易数据。3月份外贸进出口2.45万亿元,同比下降0.8%,相比1-2月份环比出现明显好转。

其中,3月份实现出口12927亿元,进口11532亿元,当月实现贸易顺差968亿元。整个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6.57万亿元,同比下降6.4%;累计出口达到33333亿元,同比下降11.5%;累计进口达到32364亿元,同比下降0.7%;累计贸易顺差达到968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80.9%。

从一季度整体的贸易情况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关注:

第一,一季度出口的下降幅度高于进口的下降幅度。

累计出口下降11.5%,累计进口仅下降0.7%,比出口低10.8个百分点。导致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一季度正值我国疫情暴发的高峰期,国内产业链和供应能力受到重大冲击,出口下降较快。与此同时,国外疫情尚未全面暴发,全球供应链基本保持完成。进口下降主要受我国国内需求减少影响。

第二,一季度我国对外贸易地区结构出现变化。

在我国对欧、美、日等传统贸易伙伴进出口出现较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对东盟的进出口却出现逆势上涨。一季度,我国对东盟的出口增长0.4%,进口增长8.4%,进出口总额增长3.9%。一季度东盟、欧盟和美国,在我国货物贸易中的比例分别为15.1%、13.3%和10.2%。东盟超过欧盟,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长期以来,欧盟和美国一直是我国第一和第二大贸易伙伴。2019年,由于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东盟超越美国成为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截至2019年底,欧盟、东盟和美国与我国之间的贸易额,分别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15.4%、14.0%和11.8%。

从东盟内部来看,一季度与我国实现较快贸易增长的国家,主要是越南和马来西亚等国家。其中,与越南的贸易总额同比增长15.2%,出口增长5.9%,进口大涨30.8%;与马来西亚的贸易总额同比增长5.3%,出口下降1.9%,进口上涨10.5%;此外,对印度尼西亚的进口增长率也达到9.7%。整体来看,我国对上述国家一季度也维持了进口增速大于出口的增速的状况。

导致我国和东盟国家贸易保持较快增长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在全球“双循环”分工结构下,东盟国家逐渐成为我国重要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来源地,近年来双方贸易额保持较快增长。

2011年之前,我国对东盟的贸易平衡一直保持逆差。

其次,随着我国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上升,加之国际贸易摩擦等原因,一些对劳动力成本比较敏感的生产部门和生产环节,从我国转移到越南和印尼等东盟国家。

这些生产环节转移到东盟地区之后,依然与国内的生产网络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大量从国内进口零部件以及基础原材料。跨境投资推动了双边贸易的快速发展。

除此之外,与欧美等国家相比,东盟国家在疫情控制方面相对较好,经济活动受到的影响程度较小。

这也是在全球贸易快速下降的背景下,我国与东盟贸易保持逆势增长的重要原因。

尽管一季度我国对外贸易整体表现好于预期,但不可低估疫情对贸易的影响程度。世贸组织最新表示,此次疫情预计将导致全球经济下降13%-32%,比2008年前的全球金融危机更为严重,几乎所有地区都将出现两位数的减少。

受国内外疫情发展形势发展的影响,预计未来进出口同比增速下降幅度可能出现进一步扩大趋势。一季度我国进口增速下降幅度明显低于出口增速下降幅度。然而随着疫情在欧美等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进一步扩散,未来可能面临外需面临进一步的局面。进入4月份以来,大量外贸企业出现订单推迟或者订单取消的现象。随着外需的减少,外贸企业保供给保生产的压力也将出现变化,对进口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需求也将同步萎缩。我国和东盟地区的贸易也可能出现加速回落。对中间产品和工业零配件的需求,属于引致性需求。随着最终需求的下降,对中间产品和零配件的需求势必下降。一季度,我国和东盟贸易逆势上涨的状况,可能不具有持续性。

未来,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可能面临一系列的不确定性。目前我国大多数出口企业的供给能力已得到基本恢复。随着欧美国家疫情得到控制,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重启将会对我国的出口增长形成支撑和拉动。这要求我国的出口企业,必须要在外需萎缩的情况下坚持到全球经济启动的时刻。但是也应该看到,疫后全球产业链在长期内可能面临着区域化和碎片化趋势。全球贸易的下降不仅仅是周期性短期现象,而是长期性的趋势。这将对我国的国际贸易总量和结构造成长期影响。对此,我们应做好积极应对。疫情防控时期,经济复苏的目标应该侧重于保就业、保民生,不需要过度拘泥于具体的贸易增长水平。

(作者范志勇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经济学院教授)

相关阅读:
千禾味业去年实现净利1.98亿元,同比下降近两成 五一将成首个“预约旅游”黄金周,峨眉山人气排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