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热评丨全面推动复工复产,“堵点”到底在哪儿?
这样一组数据,告诉我们今年一二季度的全国经济形势不容乐观——
受疫情和全球经济下滑影响,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保就业任务尤其艰巨。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今年2月我国城镇调查失业率达6.2%,为历史新高;工信部对部分云平台大数据监测显示,截至4月10日,我国中小企业复工率超过80%,从另一方面看,这也意味着还有近1/5的中小企业面临生存危机。而我国经济中超过80%的就业是由中小企业贡献的。
中央明确要求,要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抓紧解决复工复产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力争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这为今后一段时间统筹协调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清晰判断、提出了明确要求。接下来的一个重要课题便是,如何在动态管理和统筹协调当中,精准把握“常态化”和“加快推进”二者的关系。
当前我国疫情防控阶段性成效进一步巩固,复工复产取得重要进展,经济社会运行秩序正在加快恢复;但同时也要看到,国际疫情正在持续蔓延,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我国防范疫情输入压力仍在不断加大。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内外部环境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坚持常态化思维,在疫情防控上保持适度压力,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要求,不松懈不麻痹不厌战,进一步巩固来之不易的抗疫战果。
但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经济社会是一个动态循环系统,我国的经济与社会生活不能长时间停摆。在确保疫情防控到位的前提下,复工复产“复消费”必须见真章。
复工就是保就业,复产就是保经济保民生。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分级管理、分类施策,有序有效加快推进复工复产,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的全面恢复,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在眉睫的任务。这关系到百姓的饭碗和钱袋子,关系到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物质保障,关系到民生保障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完成“十三五”规划,关系到我国对外开放和世界经济稳定。
根据中央的判断,疫情防控常态化是长期趋势,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是总体要求。二者有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并不矛盾。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和有关部门必须明白“统筹协调”和“动态管理”的精准要义,要松紧适度,积极作为,不可一味在病例“0增长”上打转转、做文章,因噎废食;更不可只做表面文章,导致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同时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之风也“常态化”。
比如,复工复产人员如今正逐渐全面到岗,城市运行和防控举措如何适应密集的人员交互?接下来中小学陆续复课之后,学校这一全新战线的防控工作又如何有序开展?城市经济必须继续运转,正常的生产生活必须要尽快恢复,而上述所有疑问,都需要在严格的防控措施下,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出台更富操作性和可行性的细则加以保障配套。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条件下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对各地和各部门来说都是一次全新的大考。相比之前对疫情的严格防控,某种意义上,这场考验的难度更大。没有先例可循,更没有作业可“抄”,这场大考考验着各级干部科学治理、创新治理、精细治理的能力和敢负责、敢碰硬、敢担当的精神,也是检验各级干部能否真正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之风的试金石。只有优化细化完善疫情防控举措,千方百计创造有利于复工复产的条件,实事求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才能让我们的经济社会和生产生活真正按下“重启键”。
(文丨评论员张雪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