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刘世锦:中国经济从常规增长转入长期的战疫增长模式
第二波冲击在时间上将会大大长于第一波冲击。
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全球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逼近200万例,而世卫组织最近强调疫情仍未到达顶峰。
海外疫情持续蔓延,受此影响,中国经济继续承压。如何看待海外疫情这个第二波冲击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预计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可能是怎样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认为,第二波冲击在时间上将会大大长于第一波冲击,带来的增长减值也大概率超过前者,中国经济要从常规增长模式转入相当长时期的“战疫增长模式”。“全年能够实现3%左右的增长,就是一个很大胜利。”刘世锦同时表示,在增长背景出现改变的情况下,对增长目标的评估也要相应调整。建议采取“相对增长率”的评估方法,就是用中国增长速度与世界平均增长速度的比值或差值。“如果2020年世界增速为-2.5%,中国为3%,相对增长率就是5.5%,是高于去年的。”
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政策如何取向?刘世锦建议,短期政策要聚焦于“恢复”、“救助”“避险”,其中救助帮助的重点是中小微企业和低收入人群,这就要依靠财政政策发力。避险的重点是防止金融体系由于流动性紧张引发的停摆和混乱,中国应该有能力使货币政策保持正常状态,而不必跟随去搞负利率。
刘世锦还强调,现阶段要实现经济的稳增长,首先和重点是稳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而基建投资稳不住中国经济的大局。那么如何促进消费?他建议对低收入群体直接补贴。“(补贴)不能走形式,下毛毛雨,要有适当大的量,比如达到低收入人群一个月的收入或消费水平。”
从中长期看,如何通过改革激发经济增长动能?刘世锦认为,实质性深化改革是最好的刺激政策。都市圈和城市群加快发展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大的结构性潜能,要以要素市场改革推动都市圈建设。“基建投资的突出问题是投的地方和机制不对。投到都市圈,出错的概率不大。”
新京报:海外疫情冲击,作为中国经济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承压。如何看待海外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刘世锦:首先,不能低估第二波冲击。今年年初中国经济首先受到疫情冲击,一个多月的时间经济几乎停摆,目前已在逐步恢复。但海外疫情正处在上升焦灼状态,总体上仍未出现拐点。WTO最新估计,2020年全球经济不可避免地遭受剧烈冲击,增速将会下滑-2.5%至-8.8%,出口增速为-17.1%至-40.9%,进口增速为-14.5%至-33.8%。
中国出口一季度同比下降11.4%,进口下降0.7%。2季度以后,预计海外疫情对中国进出口影响加大,将会成为对中国经济的第二波冲击。有关研究推测,中国进出口全年将会出现15%-20%的下滑,其中服务贸易降幅更大。
有一种观点认为,由于净出口在GDP中的占比较低,只要净出口不出现大的负增长,对国内增长影响有限。这在正常增长情况下是对的,但如果出口短期内下滑幅度过大,导致大批出口企业停工停产,将会直接影响到国内的消费、投资和就业。通过投入产出分析可以看出,出口下降一个百分点,将会影响到0.2个百分点左右的GDP。近期有关信息显示,外贸企业订单断崖式下跌的情况已经出现。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也证实了这一点。当时,出口从高点下降了30个百分点,带动GDP下降了7个百分点。
第二波冲击何时缓解,直接取决于国际疫情走势,而国际疫情有三个很大的不确定性。第一,美欧日等国一段时间后出现拐点,但在现有管控模式下,可能难以像中国一样短期内清零,会出现一个相当长的尾部;第二,印度、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尚未进入暴发期;第三,疫情是否会跨年度甚至长期存在。
在此背景下,第二波冲击在时间上将会大大长于第一波冲击,带来的增长减值也大概率超过前者。
同意这样一种说法,全球疫情结束不取决于疫情结束最早最快的国家,而取决于最差的国家,因为我们处在相互关联的同一个地球。
正因为如此,我们将不得不面对并适应这一个现实,即从常规增长模式转入相当长时期的“战疫增长模式”。这种增长模式的显着特点是,需要支付一个“战疫折扣成本”,就是说,总是要拿出部分资源去内防反弹、外防输入,经济难以开足马力运转,实现潜在增长率。
新京报记者侯润芳编辑王进雨校对李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