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特写:托克苏和他的“庭院经济”

原标题:特写:托克苏和他的“庭院经济”

新华社乌鲁木齐4月15日电(记者陈晓虎、顾煜、张钟凯)4月中旬,一场春雨之后,暖暖的阳光洒满伊犁河两岸。位于伊犁河南岸的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田间地头一片忙碌景象,农民正为今年的水稻种植做着准备。“宅家”的托克苏也没停下自己的脚步,收拾着自家大院,盘算着今年怎么再增收一点。

64岁的托克苏是当地爱新色里镇安巴帖村土生土长的锡伯族。

走进托克苏家院落,院里10棵苹果树长势喜人,2棵杏树和1棵李子树花开正艳,院中的三分地堆满了有机肥料,一旁棚圈中10多只羊和两头奶牛正“享受”着温暖的阳光,出生不久的小羊羔围着托克苏的妻子,100多只鸡争抢着食物……这些都是他近年脱贫增收的关键。

坐在托克苏宽敞明亮的安居富民房内,记者看到家具家电一应俱全,电视机旁去年老两口新拍的合照笑容灿烂。老人拿出一个蓝色文件袋,里边一本红色的记录本详细记载了一家脱贫的历程。

记录本上显示,托克苏家共5口人,2012年由于托克苏生病、花销大,家里的生活水平落到了贫困线以下。2013年他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一切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每年种地都有补贴,而且还有低保金。2016年盖新房、棚圈都有补贴,还送来牛羊鸡让我们发展养殖业,2017年我们家脱贫了。”托克苏细数着这些年来享受的扶贫政策。记者翻看记录本,内容与他所说无二。

事实上,早在2015年新疆就在农牧民家庭大力推广“庭院经济”,帮助农民脱贫增收效益正在显现。

“现在每年家里人均收入1.7万多元,日子过着舒坦多了。”托克苏说着便给记者算起了账:土地流转一年2.1万元,牛羊鸡养殖一年收入1万元左右,小儿子打工一年收入4万元,“这还不算每年大病医疗保险补贴、合作医疗补贴、养老金和产业发展补贴。”

说话间,该镇扶贫干部郭辉清来到老人家中,托克苏脸上笑容更为灿烂。“这是我的兄弟,这几年常来家里帮我,家里新建房子、棚圈都有他的帮助,今天又来帮我锯木头。”

在老人阵阵笑声中,记者看到记录本上从2014年开始郭辉清就出现在帮扶人签名一栏中,这些年他几乎每周都会来到托克苏家中进行帮扶。“老两口有些事干不动,他们的孩子在外打工也顾不上,我们多帮一点,他们生活更好一点。”郭辉清说,通过一系列脱贫政策的实施,托克苏一家在2017年实现脱贫,2019年全村脱贫户人均收入1.6万余元,他们家的人均收入已超过不少。

“今年再种点蔬菜,除了自己吃还能卖钱。”为了增收,托克苏老两口也铆足了劲:每天早晨8点起来喂牛羊、挤牛奶、在院中平整土地、施肥……“国家对我们支持这么大,我们自己也得努力干才行。”

察布查尔,锡伯语意为“粮仓”,这里被称为“塞外大花园”“边疆粮仓”。这个以锡伯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自治县,曾因生态脆弱和贫困高发相互交织而一度成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不断推进,2017年,当地实现整体脱贫。2019年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清零”,脱贫户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如今,当地脱贫攻坚进入巩固成果阶段,脱贫户人居环境“提质升档”。

托克苏告诉记者,家中不仅有了水冲式马桶、热水器,今年还准备将家用小锅炉改为生态环保的电采暖。“你们要是下半年再来做客,我家会变得更美!”

屋外阳光暖暖,屋内笑声不断。到了下午喂牛羊的时候,老两口干劲十足,乐呵着就去忙了。记者追问了几次还有什么困难,他们始终笑着摆摆手,“现在吃住条件都好,看病也基本不花钱,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真没啥困难。”

傍晚时分,与记者挥手道别后,满脸笑容的托克苏转头又和扶贫干部郭辉清讨论着怎么进一步打造“庭院经济”。

上海海警查海上走私案 获黄砂5.2万吨柴油240余吨 拥抱更加美好的明天:纪念玉树4·14抗震救灾1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