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图一故事|邓大爷又回到了棚户区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上图为四川省三台县城南片区棚户区改造前旧貌;下图为实施改造后,棚改户邓玉平2020年4月回到曾经居住过的地方。
“以前这里雨天外面下大雨,家里下小雨,天一放晴就要去房顶上翻瓦。房子都是木结构,怕火得很,这片都不通天燃气。做饭烧水都靠柴火和蜂窝煤,真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4月7日,邓玉平再次来到曾经居住过的城南片区棚户区,不由感慨万千。
曾经的四川省三台县城南片区棚户区,居住的多为低收入群体和贫困户,房龄老危房多。邓玉平说:“我们就住在河堤边上,河边涨水,水就进屋。很多人都患有风湿,我和我老伴就是。因为没有独立厕所和厨房。有人上厕所要走100多米远,大冬天的时候最折磨人。”
邓玉平是选择不回迁的棚改户,拿了补偿款后加上一点积蓄,在棚改区旁边的朗润园小区,买了套106平方米的电梯公寓。小区里好几十户人家都是他家这样的情况。小区有安保和物业,中庭花园里绿树红花掩映处,还有儿童娱乐设施。
跟随邓大爷走进家门,看到客厅虽不大,但布置得很温馨,布艺沙发上搭着绣花垫子,墙上还挂着装饰画。见到客人来访,邓大娘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从茶几上拿起柑橘和桂圆递了过来。
邓大爷说的城南片区棚户区改造项目,于2014年10月正式启动。县住建局住房保障中心主任杜峰介绍,这是当时县里最大的棚户区改造项目,改造面积约14.45万平方米,涉及2097户6060人。目前一标段140套安置房地已竣工验收,即将交付使用,二标段工程正在进行主体施工。
杜峰说,在棚改项目实施过程中,县里始终坚持政府主导,针对征收拆迁、群众安置等难点堵点,集中力量化解矛盾。在涉及棚户区改造的社区,组建业主自治改造委员会,棚户区怎么改,由群众自己做最终决定。业主自治改造委员会承担了帮助群众了解政策,完善房屋资料,协助完成签约等工作,成为棚改实施的助推器。
邓大爷就是业主自治改造委员会的一员。业主自治委员会成员都是第一批签约的棚改户,政府把他们的思想工作做通了,又请他们去做其他居民的思想工作。邓玉平说:“大家都是几十年的老邻居,有些话好讲一点,能了解到大家的真实需求和想法。可以说,业主自治改造委员会架起了棚改户和政府沟通的桥梁。”
居民自治委员会和其他政府部门的干部一起,起早贪黑,挨家挨户走访,做宣传动员,发宣传手册,填征求意见表。遇到常年在外务工的,还要打电话请他们回来当面谈条件、签约。
业主自治改造委员会的工作基本上是无偿的,有时候还要自己倒贴车费和餐费。邓大爷也难免被不理解的人笑话一把年纪闲不住。邓大爷说,因为觉得棚改是一件有利大家的事,想发挥自身作用给大家干点好事。“其实大部分人都很支持我们的工作。有的人盼了一辈子想住上好房子,终于等到了愿望成真的机会。”他说。
征收房屋时,业主自治改造委员会的工作量很大。有段时间,他天天骑着摩托车在社区和政务中心之间跑。因为有的棚改户手上只有解放前的房屋契税证,没办法证明房子是自己的。业主自治改造委员会成员得拿着社区开的介绍信,去档案局等单位翻阅当年的资料,核实业主信息。
邓大爷是1984年入党的老党员,年轻时在厂里当过9年车间主任,做思想工作很有经验。但在最艰难的时候,他也因为棚改工作哭过。因为难就难在那极少数的、百分之几的硬骨头不好啃。
有些人有攀比心理,生怕拿到的补偿没有别人多,总是不断变卦。有一户前一天晚上谈好了条件同意签约,结果第二天去他家签约时,当场变卦,又提了新条件。邓大爷说:“后来我们也总结出经验来了。就是一定要先啃硬骨头。把最不支持工作那些人的思想转变了,再去做其他群众的工作,棚改才容易推进,也能避免老实人吃亏。”
还有一些像邓大爷这样在棚户区生活了一辈子的老人,打小在河边长大,光着屁股在河里摸鱼,对并不富裕的棚户区有特殊感情,舍不得搬走。遇到这种情况,邓大爷就以自己为例去做思想工作。“好说歹说大家都同意搬走了。开始确实有点不习惯,但真正住上了好房子,大家又都回过头来感谢我。”邓大爷说,现在经济社会发展了,生产生活条件好了,棚改区的居民也要有新的生活。
城南片区棚户区改造的顺利推进,也有纪检监察干部的一份功劳。时任潼川镇纪委书记的肖任富说,城南棚户区改造涉及到很多政策法规的执行,纪委参与进来协同作战,不仅能以监督护航棚改项目顺利实施,还打消了一些党员干部怕担责和群众怕不公平等顾虑。
“我们不仅做到了政策全公开,还督促房屋征收主体实施征收与补偿领域事项主动公开。只有透明、公开、公平、公正的推进棚改,才能不给暗箱操作留空间。”该县纪委常委杨英介绍,截至目前,未收到参与棚改的党员干部涉及棚改工作的违纪违法问题信访举报,在各项督查检查中也未发现相关问题线索。(通讯员胡鑫||责任编辑周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