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打击环评报告弄虚作假不能手软

原标题:打击环评报告弄虚作假不能手软

如果一个项目在实施的起点——环评报告编制上,都没有严格把关,其带来的环境风险可想而知。

打击环评报告弄虚作假不能手软

▲图片来自网络

近日,生态环境部公开通报了2019年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环评文件复核工作发现的问题及处理意见。在复核的335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中,共有15份报告书(表)存在环境要素或者环境风险预测与评价内容不全、降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或者标准、遗漏环境保护目标、污染源强、核算内容不全等问题。相关的10家报告书(表)编制单位和19名编制人员因此被通报批评和失信记分。

生态环境部表示,下一步,将在复核中逐步推广使用大数据比对、查重手段,逐步实现对经审批的环评文件全覆盖式动态智能化复核。进一步强化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在环评文件编制事中事后监管工作中的联动机制。

三百多份环评报告复核,近5%的编制质量都不合格,这比例看似不高,但实际上危害不容小觑。因为,每一份环评报告背后,都是一个攸关环境生态安全的建设项目。如果一个项目在实施的起点——环评报告编制上都没有严格把关,其带来的环境风险可想而知。

粗制滥造,可谓环评报告方面的顽症,此前生态环境部以及地方环保部门就曾多次曝光和查处环评报告弄虚作假等问题。不夸张地说,有些地方的环评报告几乎成为摆设,不仅难以真实反映环境影响和污染状况,甚至沦为某些企业和地方政府环境违法的“白手套”。虽然经历一轮又一轮雷厉风行的查处,但这类积弊仍未根治。

近日,发生在深圳的环评报告涉嫌抄袭事件,就是典型的例证。深圳市交通局官网发布的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一期)环评报告书里,居然多处出现湛江字眼,涉嫌抄袭湛江航道疏浚项目环评。

不仅如此,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的选址,是在三个保护区、两个生态公园的环绕之地。外界担心该项目将危及当地红树林、滨海湿地等生态屏障,但相关环评报告却对航道疏浚可能对当地红树林、鸟类、鱼类等造成的生态影响,或轻描淡写,或避而不谈。

而对于此类环评报告粗制滥造等问题,生态环境部已表示,未来将加大复核比例和抽取频次,通过大数据比对、查重等手段,展开智能化复核。这些措施当然很有必要。但在强化行政监管、猛药去沉疴时,也有必要引入公众监督之力,将环评置于公众的灼灼目光之下。

事实上,对于类似深圳湾航道疏浚这样的重大项目,不仅应当做好环评公示,还可考虑让听证会制度成为“标配”。通过听证会,让环评机构和建设单位站到前台,就环评报告对公众、环保团体、专家进行详细的说明解释,用对话沟通改变环评报告自说自话,用公开透明打破审批的信息黑箱。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的环评报告屡屡出现问题,似乎也暴露了有些地方环保部门的失守,甚至成了“纸糊的关卡”。而对一些攸关地方生态环境的建设项目,地方环保部门显然也有把关职责。

2018年,原环保部发布的《关于强化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事中事后监管的实施意见》中就提到,按“属地管理”原则,具有审批权的环保部门负责对技术评估机构、环评单位从业情况进行检查,环境监察部门在日常管理中应加强建设单位环境保护主体责任落实情况的检查。而这也说明,作为地方环保部门,也有责任加强环评的事中事后监管,守好生态环境保护的“第一道关卡”。

说到底,由环保部门和公众参与共同来把关,更能倒逼环评机构回到专业立场,最大限度避免环评报告粗制滥造、弄虚作假等问题。这样也能让环评回归科学和公正,从源头上严控环境风险,更好地守护我们的绿水青山。

□于平(媒体人)

编辑胡博阳实习生张晓雨校对赵琳

北京目前公共交通客运量仅为去年同期三成 张文宏谈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既要重视 但不能过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