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40小时火速集结驰援疾控中心,年仅21岁的他们这样“追踪”疫情

原标题:40小时火速集结驰援疾控中心,年仅21岁的他们这样“追踪”疫情

40小时火速集结驰援疾控中心,年仅21岁的他们这样“追踪”疫情

“您好,这里是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想向您了解一些情况。”在上海市疾控中心1号楼,一间临时被改为“密切接触者信息追踪办公室”的房间内,身着橘黄色马甲的金菁拨通了上岗后的第一通电话。“家住哪里?有同行者吗?身体感觉如何?”一个个问题有条不紊。

“外国人?我记得我周围没有外国人呀……”电话那头,是一位曾与确诊病例搭乘同一航班,且座位间距在3排之内的入境旅客。虽有些诧异,还是十分配合地介绍了自身情况:“现在我正在居家隔离,没有到处乱跑,体温正常……”

40小时火速集结驰援疾控中心,年仅21岁的他们这样“追踪”疫情

疫情发生以来,这间办公室内电话声此起彼伏,几乎没有一刻安静,工作人员们已在高强度下连续作战两个月。昨天上午,来自上海市健康医学院的45名新冠肺炎防控流调追踪志愿者经专业培训后正式上岗,他们将协助专业人员开展密切接触者的追踪排摸、信息核实和医学观察等志愿服务,成为支援“追踪办”的“生力军”。

40小时,45名志愿者集结完毕

“不遗漏,搞清楚”,墙上的几个红色大字格外醒目。

其余的视觉空间,被密密麻麻的数字、表格填满——一张张马克笔手写的表格,记录着每一例确诊患者的姓名、来沪航班、密切接触者数量等信息。不大的办公室里,十多位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围坐在长条桌旁,电脑、电话和一叠叠文件材料是每个人的“标配”。

疫情发生以来,面对严峻疫情形势和后期大量密切接触者管理等工作任务,市疾控中心增加了流调人员力量,从其他任务条线的疾控工作人员中抽调了24人参与密切接触者追踪工作,绝不漏过每一个可能存在的传染风险。

随着境外输入病例的压力不断加大,“追踪办”的人数不断扩增,目前已达到40余人。他们分为三组轮班,每班从早上7点半工作到后半夜,至今已持续战斗了60多个日日夜夜。“平均每人每天要打100个电话,按每个电话3分钟算,光是打电话的时间就超过5个小时。”上海市疾控中心应急管理处副处长黄晓燕说,许多工作人员几乎都是一周也不迈出疾控中心一步。截至目前,已追踪确诊或疑似病例的密切接触2.4万余人。

40小时火速集结驰援疾控中心,年仅21岁的他们这样“追踪”疫情

为进一步强化追踪办的工作力量,缓解一线人员工作压力,市疾控中心发出招募志愿者的邀请。市文明办、市志愿者协会第一时间响应,及时了解志愿者招募人数、服务时间、岗位要求等相关需求后,定向与上海健康医学院联系沟通,积极组织招募有卫生专业背景的志愿者。

“接紧急通知,需要招募学生志愿者参与上海疫情防控工作。”两天前,金菁所在的学院党员微信群里蹦出了这样一条通知,短短几分钟,学生们便踊跃回复报名。

大家纷纷克服自身参加考试、路途遥远等实际困难,希望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部分学生在报名时明确表示,希望组织优先考虑,迫切想尽一份医学生的使命,还有部分学生由于实习网课等客观原因周一到周五无法参加,但希望周六周日能参加。

经过遴选,来自7个学院的44名学生成为市疾控中心流调追踪的第一批志愿者,他们平均年龄仅21岁,其中还有23名学生党员。这批学生志愿者的带队人是健康医学院的退休教师傅向东,今年65岁的他已连续19年参与志愿服务,在得知招募志愿者消息后,主动要求全程参与。

40小时火速集结驰援疾控中心,年仅21岁的他们这样“追踪”疫情

昨天上午举行的新冠肺炎防控流调追踪志愿服务首批志愿者培训会上,上海健康医学院党委副书记于莹和市文明办志愿服务工作处副处长俞伟共同为志愿者代表授予了临时党支部旗和“上海健康医学院志愿服务队”队旗,在市疾控中心开展的专业知识培训后,志愿者们便马上投入到了志愿服务中。

从发布通知,到45名新冠肺炎防控流调追踪志愿者到集结上岗,只过了短短40个小时。

“志愿者的到来让我们备受鼓舞”

“这种传播力比较强的传染病,要怎么去追查?很多病例,我们并不知道他接触过哪些人,就需要通过现代化手段,跟公安、口岸、大数据中心等部门联动……”

岗前培训,老师们从当前疫情总体情况及防疫措施,讲到具体工作流程,学生志愿者们聚精会神,不时动笔记录。

40小时火速集结驰援疾控中心,年仅21岁的他们这样“追踪”疫情

市疾控中心合作交流培训处处长袁东介绍,志愿者上岗后,会与现有的流调追踪人员混编,每两名志愿者接受一名带教老师指导。他们将与工作人员共同电话核实传染源和易感人群信息,并将信息推送给现场工作组,再由社区工作人员将上门进行相应的医学隔离观察。同时他们还要与其他省市的疾控中心进行信息交流,相互合作排摸密切接触人员。另外,还要每天还要将各类信息汇总形成报表上报,为上级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今日事今日毕,一个航班的密切接触者流调工作必须当天结束,因此加班到凌晨三四点也不少见。”

“确诊患者的座位号是多少?”一则通话临近结束,电话那头抛来一个问题。刚刚上岗的金菁一时语塞——虽然面前的材料中已有准备,却拿不准能否透露。“因为相关保密措施,我们不能提供确诊病例的具体座位号。”一旁的带教老师刘览马上接话,为她打了圆场。

“虽然跟想像中有点不太一样,也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但我有信心,一定能做好这份工作!”万事开头难,有了第一次的经验,金菁心中有了底。

为了参加今天的志愿服务,家住奉贤南桥的她今天一早就来到疾控中心。从家里过来需要先坐公交车,再换乘3次地铁,单程超过两个小时。按计划,接下来的一个月,她将隔日上岗一次,每次从上午9点到下午3点,为此她暂停了原先的实习,也搁置了毕业前的紧张求职。“在疫情面前,找工作的事情缓一缓也行。”

40小时火速集结驰援疾控中心,年仅21岁的他们这样“追踪”疫情

“志愿者们的到来,特别是有医学背景的志愿者们的到来,让我们备受鼓舞。他们有活力、思维敏捷、接受快,特别是作为医学生具备很好的专业基础。相信他们能够很好地融入到我们的工作中。”袁东表示,非常欢迎也非常希望志愿者们进一步充实“追踪办”的力量,共同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相信志愿者们能够很好融入工作,也相信这段时间的锻炼会对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涯有所帮助,为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贡献力量。

据了解,市文明办、市志愿者协会和健康医学院还为45名志愿者提供了口罩、消毒湿巾纸等防护用品,对志愿者们健康、生活、学习等各方面进行“闭环”管理,对家庭、志愿服务点、学校三地情况开展动态跟踪、紧密联系、实时关怀,提供不间断的全面支撑。“接下来,学校还将继续遴选部分优秀学生作为志愿者后备力量,全力以赴守护城市的大门,用实际行动践行健康守门人的使命担当。”于莹说。

截至3月30日12时,全市各级志愿服务组织在上海志愿者网发布9443个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项目,招募上岗志愿者30.4万人,累计服务1820.3万小时,人均服务59.8小时。

栏目主编:张骏

文字编辑:吴頔

相关阅读:
山西两个月安全处置医疗废物2845余吨 加拿大新冠肺炎病例增至8591例 死亡病例过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