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武汉还需要我,我就留在这

原标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武汉还需要我,我就留在这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3月25日消息,1月17日,向国家卫健委提出可作为专家组成员到武汉;1月18日,接紧急通知前往武汉,明确提出“人传人”;1月22日,连夜向相关部门建议“武汉封城”;2月1日,赴武汉参与新冠肺炎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救治,到现在依然留在武汉,她说:“武汉还需要我,那我就留在这。”

她就是中国感染病学科唯一一位女院士—李兰娟,从主动请缨武汉到今天已逾2个月,已经73岁的李兰娟院士和之前每一次抗击疫情时一样,一直在一线。

“一定要到一线去,因为作为一个医生,最最重要的就是自己要亲自查看病人。”李兰娟院士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听说有医护人员感染,肯定已经出现“人传人”

“我从一月初开始密切关注武汉爆发的不明原因肺炎,因为自己是做传染病的,所以一直跟武汉方面的专家联系,在这一过程中也听说已经出现了医护人员的感染。”李兰娟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1月17日她就向国家卫健委提出,“我是搞传染病的,有需要的话,我可以到武汉去看一看。”

1月18日下午,李兰娟院士接到通知,她和其他5位专家作为国家卫健委高级别组专家的成员,紧急前往武汉研判疫情。当时已进入春运,机票和高铁全都无票,李兰娟和她团队的2位专家只能在两个车厢中间供列车员休息的一个小空间里,一路挤到了武汉。

到达武汉后已是深夜,李兰娟院士与当地医院院长和有关专家交流。她问到,“你们就实话告诉我,到底有没有医护人员感染的情况?”

得到的答案是,“肯定有很多医护人员被感染。”

第二天上午,李兰娟院士和钟南山院士等6位专家组成员先后去到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华南海鲜市场和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下午国家卫健委高级别组专家成员召开闭门会议,李兰娟院士作为首位发言的专家,一口气说了6个观点和建议,其中包括非常关键的“已经出现人传人,必须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

“那时的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已经在抢救不明原因肺炎病人,”李兰娟告诉记者,去武汉市疾病控制中心才了解到,这段时间往中心送去的样本越来越多,且这些样本的检测结果不容乐观,中心工作人员给送来的样本做了全部的流感试剂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而由于中心有留存的SARS检测试剂,工作人员也进行了检测,结果却为阳性,当时大家已经很紧张了。

1月19日晚,李兰娟院士和其他专家组成员连夜赶回北京汇报工作,1月20号上午列席了国务院常务会议,向李克强总理汇报了对疫情的研判和如何防止等具体意见和建议。会后,国务院当即做出决定,将新冠肺炎按照乙类传染病甲类管理。20日下午,国务院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布置了全国联防联控的要求,全国抗击疫情警报正式打响。结束了这些工作的李兰娟院士,于1月22日凌晨赶回浙江杭州,第2天早上8点准时坐在了专家门诊。

“现在形式非常严峻,武汉要封城,不然后果不堪设想。”这是李兰娟在1月22日深夜给卫健委相关领导发出的建议。她告诉记者,“凌晨3点,我得到回复,武汉将在23日封城。”

接下来的时间,李兰娟院士和团队在实验室分离出14株新型冠状病毒的毒株、参与起草新冠诊疗方案、抢救浙江重症患者。。。。她从没有停下抗击疫情的脚步。

“我愿意领队,到武汉去,帮助救助患者。”1月31号晚上,李兰娟院士再次向卫健委请缨,她说,“当时武汉形势非常严峻,感染人数最多,病死率不断增加,接下来的主要任务是救治病人和降低病死率。”

第二天中午李兰娟收到国家卫健委派遣指令,“李兰娟院士团队立即出发支援武汉。”

“这时武汉已经封城,机票和高铁票都买不到,所以我们只能坐晚上9点钟的慢车,凌晨4点多才到达武汉。”李兰娟院士介绍,她这次组织了感染病学科、人工肝、重症医学科等方面的精兵强将的10人团队,带着医疗设备和物资驰援武汉,没考虑什么时候回来,做好了长期奋战的准备。

200位重症,两天变成800位“李院士来了,就有救了”

李兰娟院士和团队进驻的医院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的ICU(重症加强护理病房)和CCU(冠心病重症监护病房),这里专门收治重症和危重症病人。

“我刚来的时候看到那么多病人死亡,心情也非常沉重,压力非常大,只能想尽办法救治病人。”李兰娟院士介绍,他们到医院的时候已经有200位重症和危重症患者,一天之后就上升到400位,再过两天就增加至800位,当时最严重的时候氧气和呼吸机都完全供应不上。

李兰娟院士说,“在武汉,一点空余的时间都没有。”她已经习惯了每天8点准时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查房、指导临床、开展多学科会诊、指导团队工作、制定诊疗方案,开展科研攻关,并且坚持经常走进“红区”,探望危重症患者的病情。

“作为一个医生,最重要的就是要亲自查看病人,了解病情,这样我的判断才会准确。”李兰娟院士告诉记者,亲自去病房看一下,对病人的鼓舞也是很大的,每次进病房,都会和病人手拉手,告诉他们要加油。

3月16日,李兰娟院士亲自送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第600位新冠肺炎治愈患者出院。李兰娟说,“当时她住院的时候经常去病房看她,就一直跟她说,你要挺住,你会好起来的。”

“出院的时候,她就记住了这句话,反复跟我讲,当初我记得一个年纪很大的医生在我耳边说让我挺住,我就想是不是李院士,果真是您,我终于见到您了。”李兰娟院士回忆说。

除了这些,一直都在治病救人的李兰娟院士最心疼的还是医务人员的感染,她说,“他们本来是救人的,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被感染是非常不幸的。”

李兰娟院士回忆,有一位外科医生因救治一名新冠病毒肺炎感染者而患病,在核酸检查确诊后在住入重症病房治疗,但病情来势凶猛,起病第9天,持续高热不退,胸闷气促加重,呼吸急促明显,呼吸频率达到30次/分,血氧饱和度低于93%。

“当初这个病人已经很严重了,病情进展也很快,已经出现了呼吸急促等症状,这是细胞因子风暴早期表现。”有研究者形容:细胞因子风暴是一种强烈的求助信号,目的是让免疫系统霎时间火力全开。但这却是一种类似于自杀式的攻击,在损伤病毒的同时也给人体各个脏器留下一大堆连带伤害。

李兰娟院士介绍,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低,这意味着她全身脏器都处于缺氧的状态。我就决定采用人工肝治疗,如果不及时用的话,会发生呼吸衰竭,后边就很难救回来。

人工肝系统是一种集成血浆置换、吸附、灌流、血液/血浆滤过等的血液净化技术,可清除炎症介质、胆红素、内毒素及中小分子有害物质,阻断“细胞因子风暴”,同时补充白蛋白、凝血因子等有益物质,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提高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第一次治疗下来,症状很快就有所好转,呼吸急促的情况很快就缓解,经过三次人工肝治疗,完全阻断了他的细胞因子风暴,血氧饱和度基本在100%,为了加快消除患者肺部炎症,减轻肺纤维化,团队又给他进行了3次干细胞治疗,同时给予肠道微生态调节剂治疗,在住院治疗14天后,患者检测病毒核酸转阴性,肺部病灶明显吸收,住院治疗24天后好转出院。

他的细胞因子很快降下来,呼吸困难也得到改善,经过3次干细胞治疗,同时给予肠道微生态调节剂治疗,在住院治疗14天后,患者检测病毒核酸转阴性,肺部病灶明显吸收,住院治疗24天后好转出院。“他是一名医务人员,挽救了他,对我也是一个很大的鼓舞。”李兰娟院士说。

危重病人病死率显著下降

“我和团队入驻武大人民医院东院区时,带来了曾在H7N9禽流感患者救治过程中累积总结的成功经验——“四抗二平衡”方案,人工肝、微生态、干细胞等新技术,这些技术能显著提高重症患者救治成功率。”李兰娟说,“我们刚来武汉的时候,由于这些技术比较新,还遭到了一些质疑。”

她回忆,“当时有一位护士长,情况很严重,我们刚开始让她做人工肝,她有顾虑,没有同意。”

2天之后,这位护士长情况变得很严重,在我们的反复劝导下,同意了人工肝的治疗,由于耽误了最佳时间,她后边出现了一些严重的感染,瞳孔放大,但是经过李兰娟院士和团队的全力救治,这位护士现在已经痊愈。“我每次到病房去看她,她都非常感谢。”李兰娟院士说。

作为我国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传染病学)的学科带头人,李兰娟一直在推动我国在新突发传染病防治领域不断攻关。

从2003年的SARS到2013年的H7N9再到今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李兰娟创建了全球领先的新发突发传染病危重症患者救治的“中国技术”,并始终站在抗疫的一线,每次采访,李兰娟谈起这些“中国技术”都如数家珍。

李兰娟院士带去武汉的“四抗二平衡”救治策略,在抢救重症和危重症病人的抢救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李兰娟介绍,所谓“四抗”是指一抗病毒治疗、二抗休克治疗、三抗低氧血症以及多器官功能衰竭、四抗继发感染。“二平衡”中,第一个平衡是维持水电解质酸碱的平衡,第二个是微生态的平衡。

除此之外,她还给武汉带来了人工肝、微生态、干细胞等新技术,“带领队员深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开展工作后,我们与当地ICU各地医疗队的同仁们一起,日以继夜的不断努力,取得了阶段性效果,IUC病死率由原来高出80%降至15%以下。”李兰娟院士介绍,从2月2日入驻到现在,她和团队为每一位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对同样入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的来自全国各地12支医疗队进行人工肝、干细胞等医疗、专科护理技术的培训,深受好评。

“每次下课,参与培训的人都拥过来找我合影。”李兰娟院士笑着说。

“救治病人,是这辈子都不会停止的一项工作”

“我其实已经退休了,但是我的医学事业和救治病人是我这辈子不会停止的一项工作。”李兰娟院士说。

从2月2日再次来到武汉,李兰娟院士和团队已经在一线连续奋战了50多天。“现在武汉还有许多重症病人在医院,国家希望我多能在武汉多留一点时间,增加救治的信心,也让病人和医生都能安心。”李兰娟院士说,既然武汉还需要我,那我就继续留在这里。

“回浙江之后最重要的还是要把这次新冠病毒救治的过程和经验再整理一下,打算和钟南山院士联合写一本书,以供大家参考。”谈到回浙江之后最想做的事情的时候,李兰娟院士难得的笑出了声音,“想做的事情很多很多。”

生活中,李兰娟院士拥有被医学界称之为“势均力敌的爱情”,她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器官移植和肝胆胰外科专家郑树森院士相知相伴45载,几乎没有吵过架。自从李兰娟院士来到武汉,每天不管多累多晚,她和郑树森院士都要打一通电话。

“我们两个人每天的交流就是,他说我做了肝移植了,把一个病人救回来了,我说,我这里也把一个病人救回来了。治病救人,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能够互相理解互相支持。”李兰娟院士谈起郑树森院士时说到,其实我知道他们也是不放心我,怕我感染,打个电话听听我的声音还不错,他们也就放心啦。

“我那天跟钟南山院士说,你84岁了还这么精神抖擞,为国为民,真的给我很大的信心,有您在,我就感觉我也不老了。”李兰娟院士说到,“我觉得工作的人都是美丽的,作为医务工作者,能为保障人民健康奉献自己,是我们最大的安慰和快乐。”

相关阅读:
人社部回应部分企业裁员:不裁员可全额返还失业保险 听说,你也想拥有一位华中大专属助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