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衢州市财政:聚焦聚力强担当善作善成谱新篇
来源:省财政厅
一、体系化落实,财政管理从分散向系统迭代
系统构建“74332”财力保障机制,着力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财政管理体系,以机制创新推动管理增效。
一是统筹管理“七本账”。按照大财政、大统筹的思路,构建预算、资产、项目、资金、产业政策、市域统筹、债务“七本账”管理机制,并以此为蓝本和路径,聚焦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系统化、模块化构建集中财力办大事财政政策体系,科学测算所需资金和2019—2022年可用财力,实现财政规划在短、中、长期间的有序衔接和有效呼应。
二是整合构建四大政策。将分散、交叉的专项资金,整合形成“政府+市场、奖补+竞争、资金+基金”分类施策、清单化管理的“大科创、大三农、大文旅、大商贸”四大专项政策体系,按照“任务+政策+资金”多单合一的管理模式,立足市场需求和政府决策每年动态调整完善,进一步提高精准性、指向性和实效性。2019年,四大专项政策规模达8亿元,累计兑现7.35亿元。
三是加快运作三大基金。聚力市域统筹,按照“1+3+N”架构市县协同组建区域产业基金,首期10亿元资金全部到位;组建规模分别为15亿元、15亿元和20亿元的科创、智慧、幸福三大主题产业基金;设立规模15亿元的衢州市基础设施(含PPP)投资基金,实现全部出资,最大限度撬动、激活社会资本支持经济发展。
四是实质转型三大平台。发挥投融资体制机制作用,运用注资赋能、政策赋能、机制赋能等方式,通过“非转经”“拨改投”“债转股”等累计为金控、城投、交投等国有企业增资131.24亿元,加快推进国有企业实质化、市场化转型。
五是统筹优化两区财力。坚持“市区一体”,强化与柯城、衢江两区的共建共创共享机制,优化完善市区财政体制、财力分配和财权事权划分,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支持民生实事落实、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形成强大合力。
二、协同化发力,财政改革从单兵向组团迈进
按照“统筹、整合、打通”的思路,深入推进强化财税政策与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等的协同和部门内部模块化的管理改革,推动各项改革落到实处。
一是财税协同“减负”。强化财税协调协作,实现收入进度和库款情况“时时有监测、周周有通报、月月有分析”,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将土地使用税标准降至全省最低。2019年,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223.36亿元,增长8.0%,增幅列全省第2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7.12亿元,增长7.0%;全市新增减税降费33.12亿元,惠及小微企业13万户和制造业企业5000余户。
二是财金协同“解难”。支持实施融资畅通工程,通过组建规模4.5亿元的衢州市信用保证基金、将财政资金竞争性存放招投标体系中涉及绿色信贷、小微企业发展的指标权重提升至60%、政府转贷规模增至3.6亿元、全国首创“优化用电营商环境综合责任险”等举措,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三是内部协同“增效”。开展“一项重点政策、一个重点项目、一家重点部门”全过程绩效评价,成立三个以“局领导+相关职能处室”为模式运行的项目小组,包干全过程评价工作,以小切口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向“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深入。
三、数字化转型,财政服务从人管向智治升级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新引擎,着力让技术为办事赋能,推动财政管理从“人管”向“智治”转变升级。
一是打造财政管理“智造仓”。在全省率先自主研发集中财力办大事数字化平台,对接预算编制、资金申拨、集中支付、资产管理、政府采购等各类财政信息化系统,使集中财力办大事工作线上线下同步推进,有效发挥财政“数据大脑”作用。
二是创新财政服务“空间站”。深入开展部门间、部门内“最多跑一次”改革,聚力企业政策兑现、资产报废审批、部门差旅费报销等“一件事”,探索财政服务“云上办、智慧办”。成功上线“政企通”平台,实现所有涉企政策上架,政策兑现“一键申请、一网办理”;资产报废审批、部门差旅费报销在“浙政钉”上全流程试运行。
三是搭建财政内控“预警台”。积极开展财政内控试点项目建设,在全省率先自主开发“政府投资项目评审流程管理系统”,通过项目评审全过程公开、业务流程系统性监管、协审单位智能化考核,为项目建设资金安全高效运行提供强大支撑。2019年,市级政府投资项目审减率12.03%,同比增长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