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在川外国人的战“疫”故事

原标题:在川外国人的战“疫”故事

参考消息网3月24日报道(文/李倩薇卢宥伊)几个月来,不少身在中国的外籍人士亲眼目睹并参与到抗击疫情的互助之中。三位居住在成都的外国人最近就对记者讲述了他们的战“疫”故事。

拍下普通人抗疫照片

操着一口四川口音的中国话,熟练地和一位在公园锻炼的成都大爷攀谈了一会儿,阿马尔·什雷斯塔在征得大爷同意后,捕捉下了他戴着口罩“倒挂金钩”锻炼的一瞬间。

29岁的尼泊尔摄影师阿马尔已经在成都生活了三年,他经常拿着相机出门和本地人聊天、拍摄,就这样学会了一口四川普通话。“成都人对我非常友善,街边老少,无论会不会说英语,都很愿意和我聊天、交流。”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阿马尔每天都会接到国外亲友的电话,海外媒体特别是社交媒体对中国疫情的不实负面报道和谣言甚嚣尘上,让家人对他非常担心。出于职业本能,阿马尔决定走上街头,用手中的相机记录历史,告诉世界真实的中国。

他赶去成都的地铁站、街头和购物广场。2月初的时候,这些地方空无一人,清洁工、地铁工作人员、外卖小哥、卖菜人却依旧在辛勤劳动。这些记录中国普通人抗疫的照片也被一些欧美媒体采用。

如今,阿马尔照片里的人流越来越多,城市恢复往日的热闹。“中国采取的措施和效果是显而易见的,社会正在回归正常秩序。”

联系家乡企业捐口罩

3月份以来,成都高新自贸区管理局办公室的高级雇员欧锐漫一直在寻找能向家乡以色列和欧洲提供防疫物资的中国公司,这两天,他正在和成都一家生产核酸检测试剂盒的医疗企业进行对接。

欧锐漫和妻子已经在成都生活了三年,目前在成都高新自贸办负责国际招商和交流工作。疫情发生后,他选择留在中国,继续在这里工作和生活。

“单位给我配备了口罩、消毒液,超市可以在线购物,社区工作人员帮助送货上门……”欧锐漫说,除了做好个人防护,他并不担忧在中国的生活,“虽然经济上损失巨大,中国政府还是把市场活动最小化了,社会各行各业都积极行动起来,生活在这里我很安心”。

疫情期间,欧锐漫运用自己的商务网络,接洽了十余家以色列的公司和以色列援助协会等机构,协助它们向中国捐赠了约60万个口罩,向武汉的医院捐赠了100台人工智能医疗设备。

现在,中国的情况好转了很多,但家乡以色列的情况却变得让他担忧。“我看到中国正在力所能及地帮助其他国家,希望大家都能携起手来,一起战胜这场前所未有的危机。”

国际志愿者一呼百应

作为一名家庭主妇,居住在成都市武侯区桐梓林社区的杰瑞琳在中国疫情刚开始的时候很慌张。“我们不敢出门,一直在网上搜索关于疫情的英文信息。”杰瑞琳的丈夫是一名外籍飞行员,因为疫情原因,丈夫的航班全部取消,一家5口人待在家里。

桐梓林社区是成都市外籍人士最为集中的社区之一,生活着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4300名外籍人士。因为语言障碍,社区针对外籍居民的防疫工作难以开展。

好在桐梓林社区于2018年建立的居民服务平台“桐梓林社区国际邻里中心”设立了国际志愿者联盟。得知这一情况后,志愿者以最快速度制作并发布了一张寻求英语志愿者的海报。

“信息发出去后,短短几天就有160个人报名,其中一半是外籍人士。”志愿活动发起人之一、来自斯里兰卡的沙浪说。

随后,30余位外籍人士和社区工作者一起,挨家挨户敲门探访,与外籍居民沟通,测体温、帮忙买菜、告知疫情信息。

“社区工作者们从早到晚都在社区奔波,为居民服务,而且从不抱怨,这让我们在感动之余也感到安心。”来自法国的志愿者托马斯说,社区的行动也让很多国际志愿者更加积极地参与抗疫。他感慨:“即便我已经在中国生活了几年,还是会被中国政府的效率震惊,就好像打了一个‘响指’,所有人就已经在行动了。”

为了让外籍居民更快了解疫情的防控进展、尤其是地方防控措施的调整,沙浪和国际志愿者们还利用精通中英文双语的优势,自发为外籍居民翻译疫情和政策信息。

现在,随着海外疫情特别是欧洲疫情变得严重,沙浪和他就职的国际人力资源服务平台“老外here”正想办法链接国内外资源,为欧洲抗疫贡献力量。

“面对传染性如此强的病毒,一个14亿人口的国家采取的措施和效果是不可思议的。”欧锐漫说,中国人民在二战期间给予的帮助,以色列人民铭记在心。“我很高兴我选择留在中国,这段时间的经历让我对中国有了更多了解。”

在川外国人的战“疫”故事

2月24日,国际志愿者沙浪(左一)在成都天华社区给保安和环卫工人送口罩。(受访者供图)

相关阅读:
中国政府援助印尼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医疗物资起运 扩散!西安急寻灰色私家车同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