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字里行间丨风霜之吏

原标题:字里行间丨风霜之吏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字里行间丨风霜之吏

字里行间丨风霜之吏

注:从上至下依次为“风”“霜”的小篆字形。

明代松江府华亭县出了一对兄弟包节、包孝。他俩分别在北京、南京任监察御史,去世后均入祀乡贤祠。后人将其事迹浓缩成门联:“兄进士,弟进士,一天雨露;南御史,北御史,两地风霜。”人们为何以“风霜”来称呼监察御史?

风和霜本是自然现象。甲骨文“风”与“凤”是同一个字。先民造“风”字时基于对神鸟的图腾崇拜,凤代表风神,凤鸟体大尾长,振翅一飞,就产生了风。篆文“风”外部代表天宇,加上表示“云”和表示“气”的部件,凸显了天宇中风起而云涌的自然现象。“霜”是接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在地面或物体上凝结成的白色细微颗粒。《说文解字》说:“霜,露所凝也。土气津液从地而生,薄以寒气则结为霜”,认为寒气导致了霜的形成。霜常被用来比喻高洁,陆机在《文赋》里说“心懔懔以怀霜”,意思是:心存敬畏,如冰霜在胸。

“风霜”一词,其基本含义就是指风和霜。南朝史家范晔在《后汉书》里说:“风霜以别草木之性,危乱而见贞良之节”,在风霜中才能识别各种草木的性质,在危乱中才能看出忠贞之士的操守,就是取“风霜”一词原意。“风霜”也引申出艰难困苦之意,今人仍常用“饱经风霜”形容一个人经历了艰难困苦的磨练。

“风霜”还引申出法纪严明之意。《南齐书·崔祖思传》里说:“论儒者以德化为本,谈法者以刻削为体。道教治世之粱肉,刑宪乱世之药石。故以教化比雨露,名法方风霜”,道德之教化被比作雨露,律法之严明被喻为风霜。而御史掌纠弹,严厉雄峻,于是就被称作“风霜之吏”。史学家马端临在《文献通考》里说:“御史为风霜之任,弹纠不法,百僚震恐,官之雄峻,莫之比焉。”唐代杜佑在《通典·职官六》里沿用了这一说法。“风霜”一词被用以代指御史之职,御史台也因此被称为“霜台”“霜署”,御史的奏章被称作“霜简”。

自秦以降,我国就确立了监察御史制度。史书记载,秦始皇对监察制度十分重视,灭楚后将楚君所戴王冠赐给御史,称为“獬豸冠”。獬豸是传说中的神兽,能辨别人之善恶曲直,对邪恶之人则以角抵之,古代御史就以它为冠。后监察机构名称几经变化,但其工作职责基本保持一致。诚如唐睿宗所言:“彰善弹恶,激浊扬清,御史之职也”。御史行纠弹百官、维护纲纪之责,难免触动他人利益,得罪权臣贵幸。曾任监察御史的元代名臣张养浩在《风宪忠告》里道出“风霜之任”的苦衷:“中外之官,莫难于风宪,莫危于风宪”。监察官为何既难且危?安逸享乐的生活人人向往,私心私念人人都有,身为官员应当拒绝享乐,杜绝公器私用,所有官员中,最应做到这一点的,就是监察官;身为御史,时而夺人官,时而贬人爵,而一旦得罪权臣贵幸,其自身不仅前途堪忧,更甚者乃有性命之虞。与世浮沉对不起良心职守,尽心守法积怨于己,这就是古代监察官的困境。

监察官是治官之官,当“风霜之任”,更需洁身自好、操履笃实。其责任愈发沉重,担负起这份责任的肩背就愈发伟岸。我国历史上涌现过许多家喻户晓的铁面御史:“海无波涛,海瑞之功不浅;林有梁栋,林润之泽居多”。他们的“政声”,在“人去后”数千年从未间断的“民意闲谈中”找到了答案。一部中国古代监察史,就是一代代监察官用忠诚、干净、担当甚至是牺牲书写而成的。当我们数典寻祖时,要感谢他们为我们划出的精神轨迹。

江西于都县城,从前有口古井叫“郭屋井”。据当地县志记载,明代御史郭端素有政声,告老还乡时,邻里亲朋来看他。一贫如洗的郭端拿不出东西款待大家,内心很不安,后来他请人在门口挖了口水井:“常言道,人情好,水也甜。我没什么酬谢乡亲,就请大家尝尝这井里的泉水吧!”传说大学士解缙巡视于都时听闻此事,感动之余挥笔写下题词“两道风霜”,称颂郭端“两广御史,一身风霜”的美德。

中国日记·3月21日 新冠时期的爱情,美丽结局来了 湖北:主要快递企业3月底前复工达到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