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不给病毒贴“污名化”标签是常识

原标题:不给病毒贴“污名化”标签是常识

不给病毒贴上地域、国家、种族标签,是主流社会的一种常识和应有价值观。

不给病毒贴“污名化”标签是常识

▲“病毒”在医学上是个中性词汇,在现实中却含有贬义,因此避免将其与特定对象联系起来,已经成为常识。资料图。图片来源:新京报网

针对社交媒体上一些把新冠病毒称为“中国病毒”的不当说法,当地时间3月18日,世界卫生组织卫生紧急项目负责人迈克尔·瑞安在日内瓦明确表态:“病毒没有国界,不区分种族肤色和财富。我们在语言使用上要小心,应避免把病毒同个人联系在一起。”

事实上,不给病毒随意贴上地域、国家、种族标签,已是主流社会的一种常识和应有价值观。比如,就在同一天,刚刚卸任微软董事会职务的比尔·盖茨,在某网络社区与网友进行互动时,也对此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我们不应该叫它‘中国病毒’”。

毋庸讳言,把病毒贴上地域、国家、种族等标签,很容易起到“污名化”的效果。其中的逻辑很简单,“病毒”尽管在医学上是一个中性词汇,但在现实中却含有贬义,无论是将病毒与特定的国家、民族、地域,还是与某个人、某个商品相结合,都会引发负面联想,轻者会造成相关者的名誉损失,重则引发种族歧视、国家矛盾。

在历史和现实中,不乏类似的经验教训。远如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这场流感造成全球5亿人染病,其最早的出现记录实际上是在美国堪萨斯州,与西班牙并无特殊关系,西班牙人也从未承认“西班牙流感”一词。但由于最初没有被及时更正,这个有污名化之嫌的“西班牙流感”称呼延续至今。

近则如“躺枪者”墨西哥知名品牌科罗娜啤酒。在英文中,冠状病毒被称为“corona virus”,其在此次疫情中被用来指代新冠病毒,而科罗娜啤酒的英文名是“corona beer”。当一款啤酒被一种危害极大的病毒重名,最终引发的是消费者的反感。有调查显示,疫情发生后,约38%的美国啤酒消费者表示不愿再购买科罗娜啤酒。而这也使得该公司今年1-2月市场营收减少2.85亿美元,利润大幅缩水。

正是因为这种“污名化”的杀伤力极大,世卫组织在命名新冠病毒的时候才格外谨慎。2月11日,世卫组织宣布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正式命名为“COVID-19”。这是一个全新的缩写词汇,几乎不会引发负面联想。正如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所说,“我们想要一个不影射任何地理位置、动物、个人或群体的名字。”在2009年H1N1流感大流行的时候,世卫组织也采取了同样的命名模式,H1N1并没有被称为“北美流感”。

实际上,给病毒贴上特定某国标签的做法已经遭到各国主流人群的抵制和反对。人们看到,在社交媒体上,只要有这种用法的地方,都会有网友跟帖提醒或斥责。尤其是在深受种族主义之害的美国,这种贴标签的做法因其涉嫌激发仇外情绪,有违美国主流价值观,而更容易引发普通民众警惕。

放在本次疫情背景下,这种给病毒随意贴标签的做法,不止存在污名化和价值观上的争议,更大的危害在于它会影响到世界各国联手抗击疫情。疫情发展至今,已渐成向全世界蔓延之势,而对于如何彻底扑灭新冠病毒,各国都还没有找到最好的办法。

在这个时候,各国民众携手起来,齐心协力,彼此配合,联防联控,共同应对疫情是必经之路,理应尽最大努力消灭分歧,携手合作。如果因为无关紧要的称呼问题,而造成全球抗疫阵营的内部分歧甚至矛盾,实在是因小失大,尤需警惕。

编辑:何睿校对:付春愔

相关阅读: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倡议援助湖北解决“卖茶难” 北美排名前20院线大部分关闭,只有2家有限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