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战疫观 亮了“绿码”还进不了小区,这个锅该谁来背?

原标题:战疫观|亮了“绿码”还进不了小区,这个锅该谁来背?

战疫观  亮了“绿码”还进不了小区,这个锅该谁来背?

“随申码”是什么?也许半个月前进入街头商场、餐厅被要求出示时,还会有不少人这么问。但随着复工复产复市不断深入,这些日子,“绿码通行”已成为多数上海市民的新习惯。

不过,也有例外。有一天进小区时随口问了句:“只有‘随申码’行不行?”门卫小哥用额温枪轻触了一下我的手腕,反问:“‘随申码’是什么?”

依托政府部门的多方数据,“随申码”用“数据跑腿”代替了反复证明,既提高了通行效率,也增强了结果可信度。前不久,市防控领导小组办公室在通知中明确,“随申码”可作为进入居住小区、园区、医院、银行等地的通行凭证,无需另行开具相关证明材料。然而,一些小区目前仍在采用“测体温+出入证”的通行模式,给看了新闻想要试试亮码进门的市民带来了一定困扰。

为什么还没用上“随申码”?基层有各自的难处:老人、小孩没有智能手机,外籍居民不会用,初次验证需要摘口罩人脸识别,手机“亮码”不如掏掏口袋“亮证”来得快……而且的确要承认,上线还不足一个月的“随申码”,还不是那么尽善尽美。从最初的系统卡顿,到后来的信息不准确、申诉处理慢,再到当下的应用范围有限,都是市民们亲身体验后所反映的现实问题,都有改进提升的空间。

但我们也能发现,上述这些问题正不断被解决:越来越多的人在用,系统却变得不卡了,一些人原本“莫名躺枪”领到的黄码也变绿了。后台工作人员在加班加点,服务系统也在迭代优化,“随申码”的用户体验正越来越好。既然如此,一些曾对其“高冷”处之的单位,是不是也可以考虑主动再跨前一步,试着解决一下那些看似“无解”的问题?

担心群众不会用,就提前做好使用方法的宣传提示;有老人、小孩不具备使用条件,完全也可以继续使用“老办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阻击战打响以来,已经有不胜枚举的事例告诉我们,“无解”的问题其实远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多。只要肯动脑筋、愿想办法,就没有啃不动的骨头。

何况,在日常生产生活秩序正加快恢复的当下,“随申码”本就是减轻群众、企业和基层工作者负担,减少反复繁琐查验的有力工具,不要因为懒得看“说明书”、不愿“动手安装”,就将诸如此类的新鲜事物视为“麻烦”。在符合进步趋势的革新面前,起步的“麻烦”,会带来让便利度、体验度成倍提升,可谓“一劳永逸”。

当然,另一种“极端”同样也需要警惕——其他地区已有这样的案例:有治愈出院的群众手握多份健康证明,却因数据更新不及时而生成的红色健康码被拒之门外。“一刀切”地依赖数据,却忽视了数据应用背后高效服务人民群众的“初心”,结果可能就是南辕北辙。

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要有正确的方向,也要有充足适宜的应用场景。“绿码通行”的场景越丰富,过程更顺畅,对治理的赋能作用就更强。

推而广之,各类新技术、新模式的设计推出,都是为了精细化治理、高效率服务,让已经为了共同防控疫情牺牲了诸多生活便利的人民群众,尽可能在已经复工复产的当下,能够少一些波折、多一些方便。不管是制定政策的决策部门,还是落实执行的基层一线,都不妨多花些心思,把便民利民的好事做好,让新技术为治理充分赋能。

栏目主编:朱珉迕

文字编辑:朱珉迕

题图来源:蒋迪雯摄

图片编辑:徐佳敏

相关阅读:
中国医疗队已抵达意大利!网友:愿平安,盼早归 全国首个公勺公筷标准出台,适用宅家吃饭被指“不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