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复阳与变异:“新冠”正考验我们的耐心和定力
自疫情发生以来,很多人心里都有两个声音在辩论,一个是“乐观派”、一个是“悲观派”。而这段时间以来,随着好消息增多,“乐观派”的底气越来越足。
但常识告诉我们,“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感觉胜利在望,越要格外谨慎。敌人至今还在暗处,有的依然在感染者体内“为非作歹”,有的甚至在“自我修炼”。这两日,关于“复阳”和“变异”的消息,就清楚地表明了战“疫”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3月4日,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再次研究疫情防控工作,提出一个重要的要求:慎终如始。
的确,病毒现在正在考验我们的耐心和定力,避免焦躁和大意,回归到事实层面,进一步对病毒和病情进行细致研究,按照规律办事,将是我们应对万变的不变之法。
愈后复阳?出院标准不妨再紧一些
最著名的一例“复阳”患者,发生在江苏徐州。2月9日,徐州市首例被确诊的新冠肺炎患者王某出院,在酒店隔离14天后,24日回到小区,当日小区的居民还为其举办了热闹的欢迎仪式。不料27日,王某通过核酸复检阳性(无症状),同样患病的小女儿在复检时也发现弱阳性。随即,物业对王某一家居住的单元再度封楼,当天参加了欢迎仪式的人员也被隔离。不过,这4天来,徐州并未通报新增确诊病例。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张旃在接受采访时,也对“复阳”的情况表达了担忧,她对44名两次阴性结果的医护人员新冠肺炎患者进行了多次核酸检测。在这44人中,有大约26人第三次核酸结果为阳性,概率非常高。
出现“复阳”的原因还在进一步研究,据钟南山院士表示,可能是试剂本身问题,也可能是检测方法、采样方法导致。复阳的病人有可能以前就不一定是阴性。
为了防止这种“复阳”的情况,浙江、上海等地实行了偏严格的出院标准,多了一重粪便检测。江苏、湖北、广东等地,则会将出院患者集中收入医学隔离点观察,进行统一的健康监测和健康指导,减少再次传染风险。
在3月3日发布的第七版诊疗方案中,出院标准虽然没有太大变化,但在出院后注意事项中,将第六版的“建议应继续进行14天自我健康状况监测”修改为“建议应继续进行14天的隔离管理和健康状况监测”。
无论是增加检测次数还是出院后继续隔离管理,都是因“疫”而变、因势而动。诚然,每个病人病情不同,出院标准并非越严格越好,既要追求效率和效果的平衡,也要随着对病毒的认识不断调整。就当下而言,对一些病例较少、医疗资源较从容的地方来说,完全可以把口子扎得再紧一些,确保每一个病人都能安心出院,而不必刻意去追求“治愈率”。
新冠病毒的“狡猾”,之前我们也曾领教过。有疑似病人入院时,一直检测到第7次才检测出病毒阳性;如今大批病人面临出院,病毒或许还会故技重施,跟核酸检测“躲猫猫”。因此在检测之外,时刻关注病人的身体状况,加强跟踪监测,也是对每一个患者负责。
在全国上下的努力下,如今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除了湖北以外,其他地区人困马乏的紧张状态已经得到初步缓解,治愈出院患者迎来一波高峰期,已经超过5万例。到了这个阶段,比起“数量”,网友们转而更关心起“质量”:每一位患者愈后状况如何,是否还具有感染风险等等,这些将直接决定着疫情防控形势的未来走向。相应地,医院和疾控系统,也不妨多些耐心和定力,“只为患者考量,不为数字奔忙”,把疫情防控的效果压实,防止出现意外的反弹。
病毒变异?新冠还没“修炼成精”
比起“复阳”来说,病毒的变异并不算是一种计划外因素。病毒与人类的较量、博弈,一直都伴随着进化,或早或晚、或大或小。由于新冠病毒由RNA和蛋白质构成,没有大脑也没有神经,在复制过程中没有校正功能,发生突变的概率其实很高。
不过,在疫情发展初期,我们似乎并没有观察到新冠病毒的变异。2月13日,《中华流行病学杂志》曾发表一篇论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的最新认识》,论文分析了2019年12月21日到2020年2月10日之间的数据,提出目前为止,病毒样本之间的全长基因组序列几乎完全相同,提示病毒未发生明显的变异。
到了3月3日,中国科学院主办的《国家科学评论》发表题为《关于SARS-CoV-2的起源和持续进化》的论文,称新冠病毒已产生149个突变点,并演化出L亚型和S亚型。研究发现,在地域分布及人群中的比例,这两个亚型表现出很大差异。S亚型是相对更老的版本,而L亚型更具侵略性、传染力更强。
这条新闻引起了广泛关注,甚至引发了部分人的恐慌——看起来,新冠病毒似乎已经“修炼成精”。
但观察论文中的样本时间不难发现,新冠病毒并非近期突变,而是很早前就伴随着这两种不同的亚型。S和L更像是一种交叉关系,而非替代关系。例如,虽然L型被认为是“儿子”,但去年12月30日武汉的一批样本基本都属于L型;S型虽被认为是“爸爸”,但今年以来更多源自日本、美国的样本则呈现S型。
▲论文图表之一
也就是说,别被传染性更强的“儿子”所吓倒,数据表明,L型目前的发生频率在降低,反倒是年迈体弱的“爸爸”在满世界瞎逛。
当然,这篇论文基于的样本量只有103个,或许还远远不是病毒的全貌。但至少从目前看,新冠病毒还没有产生我们猝不及防的变异。另据财新网报道,3月2日,预印版平台 bioRxiv上一篇题为“新冠病毒演化中的突变、重组与插入”的研究也表明新冠病毒基因变异非常有限。新冠病毒拥有约3万个碱基,但只有几个碱基发生突变。
总而言之,病毒纵然狡猾,但我们要始终相信并倚重科学的力量。目前,新冠病毒的研究不再是一地一国之事,而是需要全世界科学家共同攻克的难关。
而我们能做的,一是不慌不乱,不扰乱目前的防控节奏;二是为科学家提供更多真实、及时、有效的信息,让科学界与大众高效互动。病毒正在考验我们的耐心和定力,也在考验我们齐心协力、共同应战的决心,我们能够拿来反击的武器,就是同心、信心和责任感。
□孟然(新京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