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对话中南医院ECMO团队带头人:个性化使用,患者存活率更高

原标题:对话中南医院ECMO团队带头人:个性化使用,患者存活率更高

夏剑认为,ECMO的上机、预后评估、病人管理,都需要专业的团队来进行。

疫情暴发以来的每个日子,夏剑带领的急诊危重症抢救团队,都在与死神赛跑。

夏剑是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急诊中心副主任,也是该院ECMO团队的带头人。他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比起普遍将ECMO技术作为“挽救治疗”的措施,根据病人的特征,个性化评估上机时机,患者的存活率更高一些。

ECMO(体外膜肺氧合)技术俗称“叶克膜”“人工肺”,其原理是将体内的静脉血引出体外,经过特殊材质人工心肺,旁路氧合后注入患者动脉或静脉系统,起到部分心肺替代作用。

早在2019年12月底,夏剑就在金银潭医院使用ECMO救治新冠肺炎病患。1月28日,中南医院宣布用ECMO技术成功救治一名重症患者。夏剑认为,ECMO的上机、预后评估、病人管理,都需要专业的团队来进行。

夏剑与同事们。受访者供图

夏剑与同事们。受访者供图

目前有5名患者ECMO已取下

新京报:在你经手的案例中,有多少上ECMO之后,病情改善的?

夏剑:目前成功脱机的,我们医院大概有5个吧。上ECMO治疗的话,是十几个病人,大概12、13个左右。

新京报:2020年1月,中南医院用ECMO技术成功救治了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胡某。你的团队是怎么应用ECMO救治的?

夏剑:胡某发病在黄冈,在当地治疗了几天。转到我们这里,不到两天的时间,就进展为重度的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他的病情进展比较快,表现为持续高热,肺部影像情况在两天之内持续变坏。经过呼吸机支持治疗,我们会诊认为,这个人的病情可能会进一步加重。

当时我们判断是否上ECMO时,作了预后评估,同时考虑并发症和风险。上了ECMO后,他就慢慢地恢复了。从急诊转到ICU病房之后,大概一个星期就脱机了。后来又脱了呼吸机,转到普通病房,不久就出院了。

新京报:看到你半个月前的朋友圈,一个使用过ECMO的病人,都能用手机和家人视频了。她的救治效果算是不错的?

夏剑:她现在已经出院很久了。当时刚送来,是严重的ARDS,血氧饱和度维持不住。最多也就能维持几个小时吧。所以我们做了紧急插管,觉得不行,马上做了评估,其间大概两三个小时,就上ECMO了。

她应该是ECMO上得最快的。上得越早,效果越好。约一周的时间,她就撤机了,复查肺部,恢复得很好。再有两天,又脱离呼吸机了,很快就慢慢康复了。大体总结下,这例效果好的原因:患者比较年轻,我们评估得快。

新京报:你们有个72岁的新冠肺炎患者病例,他年纪偏大,最后也用ECMO成功救治了。

夏剑:年轻一些的病人,预后评估更好一些,生存率高。有些危重病人,基础疾病不多,家庭比较配合,我们还是给他用了,就比如这位72岁的患者。他送来的时候是病毒肺、呼吸衰竭,上了ECMO,八、九天脱机了。

新京报:2019年12月底,你在金银潭医院使用ECMO抢救危重症病人时,效果并没有现在这么好,是什么原因?

夏剑:做了五例,都没有抢救过来,效果不太好。

早期的时候,对这个疾病也了解得少。我们主要是给他ECMO上机,做单向技术的支持。其他的抢救我们没有参与多少。病人管理是整体管理,ECMO只是一项技术。并不是说,有了ECMO就死不了人了。

新京报:你支援其他医院的情况怎么样?

夏剑:其他医院如果有需求的话,我们一般是把设备带过去,给他上好,再把病人拖到我们这儿管理。因为你的设备,别人也不熟,也不一定有管理团队,放在那里用不好的话,等于白让这个病人死掉了。

很多病人用呼吸机支撑不住,没办法转运到我们这儿来再上。他可能在路上就死了。那我们就快速地过去,先上了ECMO把他稳住,路上转运的时候就很安全。当然,不是所有人都有转运的能力,需要专业的团队来做。

▲夏剑正在救治患者。受访者供图

▲夏剑正在救治患者。受访者供图

要个性化评估ECMO上机时机

根据夏剑等人发表在《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上的论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体外膜肺氧合支持治疗专家共识》,上ECMO之前,先给患者做一个预后评估,得出一个RESP(呼吸体外膜肺存活预测量表)分数。

评分越高,提示患者的预计生存率越高。评分小于-8,患者预计生存率小于30%,评分大于等于8,预计生存率大于90%。RESP考量的参数有很多,比如患者年龄、免疫功能受损、ECMO启动前的机械通气时间等。评分越高的患者,就越优先上ECMO。

新京报:你怎样把握上ECMO的最佳时机?

夏剑:根据病情,个性化评估上机时机,患者的存活率更高一些。这需要一个专业的团队来准确地把握他的时机,要不然,上晚了也没啥意义。

说白了,还是看这个团队的实力。早期金银潭医院,后来有其他医院,发现上了ECMO,患者的存活率并不高。也有存活率高的,比如我们医院,还有上海的一些医院,于是提出一些观点:早期ECMO治疗要作利弊性评估,针对不同病人的特征,个性化地使用ECMO,可能成活率更高一些。

新京报:按照传统的治疗方法,ECMO是危重病人救治的最后一道防线。从实践来看,你怎么看这种观点?

夏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针对重型、危重型患者的治疗中,ECMO被列入“挽救治疗”。

按照传统的治疗,比如经鼻高流量、无创呼吸机支持、气管插管以及俯卧位通气等氧疗方法。如果这些都不能解决,就考虑上ECMO。

但是我们觉得,这些手段一个个来,最后到ECMO,就可能导致延迟。

当然,这还要后期更多的病例进一步证实这个事情。毕竟新冠肺炎是一个新的病种,也不能说哪些手段有效,哪些无效。只能说,有些治疗手段要在之后作一个评估,看它大概在什么位置、什么水平上。

新京报:从中南医院成功救治的几例患者来看,上ECMO都是比较快的,很快作了预后评估,就上了ECMO。

夏剑:目前,从我们做的几个病例来看,如果ECMO作为“挽救治疗”,存活率就偏低。所以为了提高存活率,应该早期干预,甚至跳过俯卧位通气这些相关的诊疗措施,来做ECMO的评估。

这些事情都没有定论。我们看呢,早上的效果,要比延迟或者挽救性治疗的效果好。所以,现在就要求,你的评估时间点要更密集一些。根据病情个性化评估上机时间,要更仔细、精密一些。

ECMO不是万能的

新京报:很多人都将ECMO看作救命神器。但你一直说,不能神化ECMO技术。

夏剑:从目前来看,(上ECMO的病人)大部分都死了,只有那么几个活着的。濒危状态的,就算上了ECMO,活下来的也很少。所以我还是强调,早期的支持治疗很重要,专业团队的预后评估很重要。

新京报:危重病人中,有呼吸衰竭的,更严重的是多器官衰竭的,通常来说,ECMO技术能救得回来吗?

夏剑:缺氧之后导致多器官衰竭的案例很多。要不然,死亡率也不会这么高。死亡的大部分原因是肺受损了导致全身的机体缺氧,后期就会出现多器官衰竭、系统衰竭等各方面的问题。

ECMO也不可能一辈子在上面,如果他的肺恢复不了的话,只能拿下来。

新京报:现在你们有多少台ECMO设备?

夏剑:疫情早期,ECMO设备是非常少的,的确是不够。

国家调了一部分机器过来,现在相对充足多了。我们医院原本有一台,后来又借来一台。雷神山医院调拨下来两台后,我们之间也相互调着用。有时,几个院区共用几台机器。总体而言,目前还基本上够。

新京报:ECMO设备的需求现在还严峻吗?

夏剑:现在武汉的疫情开始收尾,新发的病例越来越少,重症的也更少了。目前的重症病例,大多是之前还滞留住院的。所以对ECMO的需求也相对少一些了。但说实话,需求一直都有。

另外的关键是,有机器也要有人——具备相关能力的团队。机器其实调起来也快,团队培养的话,可能就更麻烦一点。

ECMO的上机、后期管理、使用过程中的病人监测,都需要专业的团队来进行,不是所有人都能上的。所有人都能上的话,一上ECMO把病人管理死了,也是可能的,毕竟还有并发症。

相关阅读:
市非公党委发布基层党建工作指引 协助企业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两不误 郑轲看望慰问奋战在一线的志愿者:共同筑牢疫情联防联控阵地 全力支持企业复工复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