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特写|时速39公里的慢火车成了乡村致富专列

原标题:特写|时速39公里的慢火车成了乡村致富专列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在四川大凉山的深处,有一趟非常特殊的列车,被当地人称为“小慢车”。“小”是因为这趟车全程只有353公里,而“慢”是因为高铁1个小时就能跑完的车程,这辆车却要朝发夕至地跑上9个小时。

“小慢车”车次编号是5633/5634,每天对开一列,横穿四川凉山州最贫困的地区,其中有两个国家级贫困县,是沿线那些小站上唯一一趟停靠的列车。大家都管“小慢车”叫“移动的集市”,很多老乡们坐着“小慢车”,把自家的农副产品卖到附近镇子的集市上,然后买上粮食、水果、日用品回家。

直到今天,“小慢车”的票价还是二十多年前的标准,最少只要2块钱,全程也只要25.5元。货物不收钱,禽类、水果、蔬菜和编织品都允许上车。也正因此,村民们自家产的农副产品才有了利润,但是铁路总公司每年要为慢火车提供亏损补贴1000多万元。

2020年,中国虽早已全面迈入高铁时代,在全国各地,仍然保留着80多列类似的慢火车。它们连通了山里和山外,有的是当地老乡们看到外面大世界唯一的公共交通工具,有的为大山里的孩子们上下学保驾护航,有的为深山里不为人知的美丽风景带来游客……近些年,不少慢火车还开始搭建起“乡情列车”的信息平台,乘务员收集汇总沿途各地的赶集日和购买需求,帮沿线困难群众销售农副产品,成为乡亲们的“致富专列”。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进一步聚焦“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集中发力,狠抓政策落实。在大凉山等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市场活力不高的深度贫困地区,百姓最需要的不仅是直接给予物资帮助的“输血式”扶贫,而是能够发展起自家产业渠道的“造血式”扶贫,是山里与城里之间能够流通起来,让自家的产品走出去。只有切实符合贫困群众需求的帮扶,才能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依靠自身努力摆脱贫困。(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郝思斯)

相关阅读:
宁夏启动第二批疫情防控科技攻关项目 失职的“因”与被骗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