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欢喜冤家原生家庭成套路,职业剧多低分怎么破?丨业内谈
近日,电视剧《完美关系》《安家》正在同时热播。前者瞄准公关行业,后者讲了“卖房子的人”。虽然聚焦领域不同,但两部行业剧却“携手”扑街:《安家》豆瓣评分6.2远低于其原版日剧《卖房子的女人》平均8分的傲人成绩;《完美关系》则是以4.1分成功进入“低分俱乐部”,剧中的“崩塌人设”令不少公关人感到“被冒犯”。
行业剧口碑堪忧非一日之寒。
近些年,从《亲爱的翻译官》《谈判官》披着行业的外衣花式谈恋爱,到《精英律师》《我的真朋友》对律政、房产工作者的误读,国产行业剧始终在被期待、被吐槽中,一次次刷新观众的失望底线。
新京报盘点近20年国内39部行业剧后发现,近一半的作品均在及格分之下,多部甚至低至3分。
为何美日韩引以为傲的行业题材,在中国却“一地鸡毛”?中国行业剧究竟面临怎样的创作难?
新京报采访多位编剧和业内人士,其中编剧宋方金坦言,中国市场缺少行业编剧,也缺乏行业剧的创作氛围,“比如美剧《生活大爆炸》里提到的相关科学知识都是要论证和调研的,不是随口一说。我们缺乏这种严谨。”
人设、专业细节总“信口开河”
《完美关系》播出后,佟丽娅饰演的“公关菜鸟”江达琳成为热搜专业户。剧中毫无经验的她接管了父亲的公关公司,不仅业务实力弱,做事不经思考,还不顾劝说与甲方客户经理谈恋爱。
而剧中另一位所谓“业内第一公关”的卫哲(黄轩饰),则刚出场便以狂妄的“甲方”姿态帮客户解决问题。
两个“人设崩塌”的主角导致该剧播出后,一位自曝曾经做过多年公关的网友直言,“我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
类似的情况也曾出现在三个月前《精英律师》播出时,其杜撰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法》、“一小时十万”的天价咨询费等,同样令法律界出现抵制该剧的声音。“不符合常理”成为大多国产行业剧的通病;而住着豪宅、掌管财团的油腻精英人设,更戏谑的“代表”着大量奋斗在底层的真实工作者。
纵观海外优秀行业剧,无论是8.6分的《金装律师》,8.4分的《公关》,9.1分的《良医》,残酷的行业现状展现,代表普罗大众的从业者塑造,以及接近现实、环环相扣的真实行业故事,均是该类题材最基本的戏剧要素。
上为《金装律师》,下为《良医》,均是高分行业剧。图片来自网络
编剧A曾经试图写过行业题材,结果因为没时间调研只能作罢。在她看来,优秀的行业剧编剧通常都需要行业经历,或者到这个行业真的工作过一年半载,不然很难写出真实感。“我们基本没时间,也没预算去采风。大多时候都是找一些行业里的人采访,但这其实很难把一个行业写透。”
宋方金也认为,这几年很多行业剧内容空心、形式悬浮,原因不乏创作上缺少对行业深入的调研,重外部戏剧冲突、堆砌矛盾,不重所描写的行业规律和人物真实。“不管什么行业,人物生活的环境都富丽堂皇。很多剧的调查都是皮相层面上的调查,没有真正深入到肌理骨肉的层面。而人物塑造上,男一号一般就霸道总裁,女一号就玛丽苏或公主病,这可能与这几年行业剧大多都是改编自网络小说有关。网络小说不可避免地带有臆想和悬浮的特征。”
创作者习惯“臆造”生活
国产行业剧除了不“行业”之外,与职场无关的恋爱戏也常常喧宾夺主,让行业只沦为可有可无的叙事背景。
例如《亲爱的翻译官》本应聚焦翻译官的工作艰辛,结果故事却拍成:法语系硕士毕业的女主偶然邂逅了高冷的翻译天才程家阳,两人从彼此看不顺眼的欢喜冤家,最后成为困境中互相扶持的爱人。
而宣传上聚焦“房产那些事”的《我的真朋友》则用相当笔墨描写了女主角与男主、男二的三角恋,“欢喜冤家”,“不打不相识”的恋爱老套路也显得乏善可陈。
相反,《精英律师》虽然专业漏洞百出,但男、女主纯师徒的搭档关系,让这部剧显得更为“行业”。
《安家》的编剧六六也在微博透露该剧“主要就是业务探讨会,以带看签约为主,没什么感情戏”,获得不少观众点赞支持。
“当年海岩剧就是公安行业剧,也多以谈恋爱为主,但是大家信服,因为海岩对公安行业非常熟悉,一笔一划都很扎实,可以说做到了深入浅出。”宋方金直言,行业剧里写恋爱戏本身不是问题,只是如今感情线和行业大多是完全隔离,把感情戏保留后,换个行业也能拍成一部剧。在他看来,写行业剧必须首先写出行业本身的本质特点,之后再把人物代入进来,无论是谈恋爱,还是干事业,还是家庭生活,都会呈现出令人信服的不可替代性。“不要以爱情剧的模式写行业剧,而是要把行业特性作为一座戏剧的熔炉,来把爱情、事业、家庭、人性等种种元素放进去熔炼。本末倒置,就会悬浮。”
剧评人李楠(化名)则以最近《安家》中女主角、《精英律师》女秘书雷同的“樊胜美式”原生家庭举例。在她看来,当下行业剧在人物创作上存在太多“捷径”,例如男女主角欢喜冤家式相互扶持,《都挺好》式原生家庭与独立人格的关系探讨等情节,几乎成为创作的一块“砖”,什么题材都搬来用,“但行业剧最重要的还是行业,不论是爱情还是家庭,如果没能和行业结合在一起,只是为了突出人设或者看点,就会显得有些注水了。”
国产行业剧需要大环境
资深编剧U曾耗费近一年筹备了一部行业剧,几经走访专业人士,试图还原最本真的社会现实,但最终剧本却卖的不顺利,“大家似乎都不是很感兴趣,因为觉得难以播出。这也是我们想做点真实行业剧的难处。”
编剧汪海林则认为,行业剧不好看,究其本质还是戏写得不好。例如《完美关系》为塑造江达琳的善良、直率的性格,一出场便设计其为了不帮助老板卖凶宅,在老板不懂中文的情况下,把客户拉到一边耳语,导致买卖落空。“她用了一个最愚蠢的办法,这智商和情商的表现低于普通人,观众都没法同情她。这点事都做不好,观众会觉得她还怎么搞职场。”
汪海林表示,虽然一些作品在行业角度看来并不完全成立,但它塑造的人物成立了,故事写得好,行业上的不准确、不到位就会被忽略,“所以说到底还是(作品)没写好。”
行业应当如何为行业剧创造可生存的大环境?宋方金从创作层面建议引入“事实审核员”,即由一名专业人士对行业知识和常识进行把关,对每一处细节和常识都要独立于编剧和导演等主创,提出疑问,核查事实,落实到位。据悉,在一些特稿创作领域,目前已有类似的岗位,“比如美剧《生活大爆炸》里提到的相关科学知识都是要论证和调研的,不是随口一说。我们缺乏这种严谨。我们不能让套路化的戏剧冲突,凌驾于行业常识之上,戏剧冲突还是必须服从行业规律。”
新京报记者张赫
编辑佟娜校对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