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让商品顺利出仓出关出境
本报记者顾阳
当前,我国外贸企业复工复产正在加快推进,各地各部门出台的一些针对性帮扶措施也取得了积极成效。外贸企业全面复工复产还面临哪些问题?稳住外贸基本盘该如何精准发力?针对上述问题,经济日报记者专访了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研究员刘兴国。
记者:当前影响外贸企业复工复产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刘兴国:从目前中国企业联合会针对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的调研情况看,我国企业在复工复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较多,主要是成本压力上升、销售渠道受阻、原材料与上游零部件供应不足、物流渠道不畅等。这些问题显然也是外贸企业共同面临的突出问题。
成本压力上升。目前,我国外贸企业整体盈利水平并不高,疫情导致成本上升进一步挤压了盈利空间,这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外贸企业的持续发展。
销售渠道受阻。国外买方考虑到供应链的安全,有意识地将订单转移到其他国家与地区。受疫情影响,这一变化未来可能会更加明显。
原材料与上游零部件供应不足。外贸企业只是产业链条上的一个环节,如果产业链上游环节不能同步复工复产,那么整个产业链条就不能顺利运转起来,外贸企业的持续运转也就难以为继。
物流决定了外贸企业的产品最终能否实现销售,必须尽快恢复物流业的正常运行,确保原材料与上游零部件能进厂,成品能出仓出关出境。对外贸企业来说,防疫检验是导致物流不畅的一个特殊原因,不少国际订单取消或延迟交付,很可能是出于国际买家对中国产品在防疫检验方面的顾虑,这一问题须尽快解决。
记者:如何综合施策、精准发力,稳住外贸发展基本盘?
刘兴国:稳定外贸基本盘,我认为可以从4个角度精准发力——
一是稳住国际市场需求。一方面要尽量稳住现有订单,通过法律手段或者是双方友好磋商,避免外方拒不履行现有订货合同或是减少订货数量;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市场营销,努力争取新订单,包括加快开拓新市场等。要争取与国外代理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同时积极培育壮大进口需求,以进口带动我国产品与服务的出口增长。
二是稳住外贸企业供给。稳供给是稳外需的基石。只有确保提供高质量的、稳定可靠的供给,才有可能长久留住外方客户。要努力创造条件,帮助外贸企业尽快全面复工复产,特别是要加大对受疫情影响比较明显的外贸企业的支持。跟踪了解外贸企业资金需求,增加对外贸企业的信贷投放,多渠道增加外贸企业资金供给,尤其是要加强对民营出口企业融资支持,避免重点外贸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停工停产。
三是稳住外商投资。要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放宽外资市场准入要求,完善外商投资监管,为外商投资创造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增强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在稳住外商投资存量的基础上,继续做大外商投资增量。要更好发挥自贸区、自贸港、经济特区等地区的政策优势,引入外商资源。加强与境内外国商会协会合作,特别是与欧美商会协会的合作,以委托招商、以商招商、线上招商、产业链招商等新方式,争取更多外资项目落地。
四是实现通关便利化。要针对疫情的特殊性,积极开展方式方法创新,提升进出口通关的便利性。完善检验检疫服务体系,加强与世卫组织沟通,消除外国客户与海关对我国产品的不必要恐慌。
记者:我国外贸企业如何进一步加快转型升级,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与能力?
刘兴国:加快转型升级,是提高我国外贸企业竞争力、促进外贸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实现外贸企业转型升级,一方面要加快调整外贸出口产品与服务结构,增加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产品与服务的出口。另一方面要加快技术研发,将出口产品与服务的竞争优势从成本优势转向技术优势。
其实,无论是产品或服务结构迈向中高端,还是技术水平的提升,归根结底就是为了增加外贸出口产品或服务的附加价值,在提升我国产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的同时,增强我国出口产品与服务的盈利能力,进而增强我国外贸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