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在经受大考中提升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水平
这是一次“灰犀牛”和“黑天鹅”交织叠加的典型事件——新冠肺炎疫情的传播速度之快、感染范围之广、防控难度之大,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之最;这是一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大考——阻击疫情时间之紧迫、任务之艰巨、规模之超大,世所罕见。
疫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高度重视,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全面加强对疫情防控的集中统一领导。习近平总书记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砥柱中流、领航定向,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在疫情迁延的不同阶段主持召开一系列重要会议,“每天都作出口头指示和批示”,从战略和战役上,从不同角度对做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作出科学部署,推动疫情防控形势朝着积极向好的态势不断拓展,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恢复。防控工作取得的成效充分证明,“党中央对疫情形势的判断是准确的,各项工作部署是及时的,采取的举措是有力有效的”。中国人民一定能够战胜这场疫情,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这场大考,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同时也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领域法治建设、应急管理方面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对这些问题,习近平总书记2月5日主持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2月14日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针对性部署。《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一文,就是这两篇重要讲话的节选。这篇重要文章立足打赢疫情防控这场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放眼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大局,一手抓法治,一手抓改革,双向发力,双管齐下,既针对当前疫情防控的急需,更着眼于未来长远的治本,在坚持依法防控、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等方面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文章贯穿着浓厚的忧患意识、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目标导向,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要求“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针对行之有效的做法,要求及时总结经验,推动形成制度性成果,为依法科学精准打赢疫情防控战提供了“金钥匙”,是进一步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指南针”,彰显了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战略思考和谋划。
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疫情防控
法治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也是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有力武器。这次疫情防控工作,就是一次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推动各项工作,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的重大实践。
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开门见山,深刻阐明了依法防控的极端重要性,指出“疫情防控正处于关键时期,依法科学有序防控至关重要”,强调“疫情防控越是到最吃劲的时候,越要坚持依法防控,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各项防控工作,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
疫情发生以来,国家依法将新冠肺炎纳入乙类传染病、采取甲类措施严格管理,各省区市相继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20多个省份临时加开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关于依法做好防控工作的决定,各地各部门依法依规防控疫情,依法维护经济社会正常秩序,在工作中真正体现了法律的引领和震慑作用。但有些地方和部门也一度在法治上出了问题,出现了“防控措施朝令夕改”的问题,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严重妨碍疫情防控的违法犯罪行为”,“群众对此不满意”。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就“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发力,切实推进依法防控、科学防控、联防联控”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
在完善疫情防控相关立法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配套制度建设,完善处罚程序,强化公共安全保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疫情防控法律体系”。总书记特别指出,要抓紧修订完善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健全完善执法管理体制及职责,坚决取缔和严厉打击非法野生动物市场和贸易,从源头上防控重大公共卫生风险。2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以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为导向,扩大法律调整范围,在现行法律有关规定的基础上加重处罚。这是完善健全法律体系、推动依法防控疫情的一个重大举措,也为下一步相关法律的修改定下基调。
在执法司法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以下要求:一是严格执行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法律法规,严格依法实施防控措施,坚决防止疫情蔓延;二是加大对危害疫情防控行为执法司法力度,依法实施疫情防控及应急处理措施;三是加强治安管理、市场监管等执法工作,保障社会安定有序;四是依法规范捐赠、受赠行为,确保受赠财物全部及时用于疫情防控;五是依法做好疫情报告和发布工作;六是加强对相关案件审理工作的指导,及时处理,定分止争。疫情发生后,针对法治领域出现的一些突出问题,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发布关于依法惩治妨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违法犯罪的意见,各地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实施危险源控制、交通管制、停工停业停课、紧急调集人员储备物资等应急处置措施,严厉查处了一批抗拒疫情防控措施、扰乱医疗秩序、哄抬物价、造谣传谣等违法犯罪行为,为抗击疫情、保持社会基本面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比如,截至2月25日,全国检察机关共介入侦查引导取证涉疫情刑事犯罪6144件8243人;受理审查逮捕1673件2010人,审查批准逮捕1430件1688人;受理审查起诉1167件1431人,审查提起公诉869件1029人。
在尊法守法方面,习近平总书记重点提出两方面要求:一方面加强疫情防控法治宣传,组织基层开展疫情防控普法宣传,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增强法治意识,依法支持和配合疫情防控工作;另一方面强化疫情防控法律服务,加强疫情期间矛盾纠纷化解,为困难群众提供有效法律援助。疫情防控情况复杂,利益诉求多样,尤其需要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司法部发出关于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充分发挥公共法律服务职能作用的通知,各地提供不间断线上免费法律咨询服务,针对疫情防控期间易发多发的邻里、物业、劳动争议等矛盾纠纷,推行方便快捷的“网上办”、“掌上办”,为疫情防控创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依法防控疫情、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关键在抓好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条具体要求:一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全面依法履行职责,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在处置重大突发事件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水平;二是各有关部门要明确责任分工,积极主动履职,抓好任务落实,提高疫情防控法治化水平。
立改并举补短板、堵漏洞
公共卫生事关人民健康和公共安全,是民生问题更是社会政治问题。总的看,我国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的法律制度是比较健全的,宪法第二十一条对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举办医疗卫生设施、开展群众性卫生活动、保护人民健康等作了专门规定,传染病防治法、突发事件应对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提供了法治保障。但这次疫情呈现的新特点新挑战,也暴露出我国在公共卫生领域法治建设上还存在短板。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公共卫生法治建设,疫情发生以来又多次提出明确要求。在这篇重要文章中,总书记从修法、立法两个方面对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作出了极具针对性的部署。
关于修法,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要认真评估传染病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修改完善。早在2月3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总书记就鲜明指出,食用野生动物风险很大,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了重大隐患,“再也不能无动于衷了!”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他进一步指出,“引发这次疫情的病毒,包括此前的非典、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疫情的病毒,多数病原体来自野生动物或与之有关”。要尽快梳理有关法律规定,统筹做好修改、衔接、完善工作,更好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
关于立法,习近平总书记在这篇重要文章中着重强调的是生物安全问题。总书记指出,“生物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全人类面临的重大生存和发展威胁之一,必须从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对此,总书记从两个方面作出部署:一要全面研究全球生物安全环境、形势和面临的挑战、风险,深入分析我国生物安全的基本状况和基础条件,系统规划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二要尽快推动出台生物安全法,加快构建国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制度保障体系。2019年10月,我国生物安全法草案已经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初审,要适应我国生物安全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加快工作进程。
把疾控体系作为一项根本性建设来抓
避免“小病”酿成“大疫”,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一贯高度重视疾病防控,在这篇重要文章中再次重申,“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这一重要论断,是从历史和现实得出的科学结论。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从设立卫生防疫站起步,逐步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从防控结核病、乙肝、血吸虫病等传统流行重大疾病,到阻击鼠疫、埃博拉出血热等突发急性传染病,应对H7N9禽流感疫情,我国疾控体系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大考中,我国疾控体系也暴露出许多短板和不足。
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常备不懈,将预防关口前移,避免小病酿成大疫”,并就“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出多项具体要求。
在抗击疫情斗争中,全国各地的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顽强拼搏,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图为2020年2月17日,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党员干部为允准外出购物的居民测量体温。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张鸿/摄
基层处在疾病防控的第一线,是阻断疫情扩散蔓延的最有效防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投入结构,加强农村、社区等基层防控能力建设,织密织牢第一道防线。公共卫生执业人员承担疾病防控的职责,是应对重大疫情的主力军。总书记提出,要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健全执业人员培养、准入、使用、待遇保障、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治是疾病防控的重要原则,也是这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成功经验。总书记要求,要持续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分级诊疗等制度建设,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高效协同、无缝衔接,健全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工作机制。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风险意识、忧患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重大问题。在2018年1月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总书记专门列举了8个方面16个具体风险,特别提到“像非典那样的重大传染性疾病,也要时刻保持警惕、严密防范”。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认真总结这次疫情的经验教训,强化风险意识,完善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
紧紧扭住防控和救治两个关键
战胜重大疫情,抓好防控、做好救治是极为重要的关键环节。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结合这次抗击疫情实践,从四个方面对“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提出要求。
一是要健全重大疫情应急响应机制,建立集中统一高效的领导指挥体系,做到指令清晰、系统有序、条块畅达、执行有力,精准解决疫情第一线问题。这次疫情发生后,党中央加强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全国一盘棋”,成立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派出中央指导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充分发挥协调作用,推动各项防控措施有力有序开展。要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从体制机制上创新和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举措,提高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二是要健全科学研究、疾病控制、临床治疗的有效协同机制。在这次疫情中,我们在防控上提出“四早”,即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将防控关口前移,有效提高了收治率、降低了感染率;在救治上提出“四集中”,即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有效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病亡率。对这些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必须“形成制度化成果,完善突发重特大疫情防控规范和应急救治管理办法”。
三是要平战结合、补齐短板,健全优化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等重大疫情救治机制。疫情发生后,在党中央集中统一指挥下,国家以最快速度集结优势力量,调派330多支医疗队、4万多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火神山、雷神山两所医院在十余天时间内接连建成,多个方舱医院迅速完工;先后发布六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坚持中西医结合,有效降低了轻症变成重症、重症变成危重症的发生率。
四是要鼓励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更好发挥支撑作用。战胜疫情,离不开科技的有力支撑。在这次抗击疫情中,以“大数据+网格化”等手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和控制隐性传染源,为各地精准防控、精准施策提供了有效支撑。要总结有效做法,进一步建立健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服务疫情防控的机制,提高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除人民的疾病医疗后顾之忧
全民医保是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基础,是全民健康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织起了全世界最大的全民基本医保网,城乡居民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为实现人人病有所医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2020年2月14日,武汉市首个以中医为主的方舱医院开始收治病人。这是医护人员在核对病人的床位安置信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中,我国发挥中医药优势,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并重,取得了较好成效。新华社记者程敏/摄
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建立全民医保制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除全体人民的疾病医疗后顾之忧”。从这一根本目的出发,总书记指明了这次疫情防控中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要求及时总结,推动形成制度性成果。
在总结经验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次疫情防控,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的基础上,对医药费个人负担部分由中央和地方财政给予补助,有些地方还对异地就医患者实行先收治、费用财政兜底等政策,保证了患者不因费用问题而延误救治。这样的做法,鲜明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导向。这些成功实践经验,必须及时转化为成熟定型的制度,更好发挥保证全民健康的长久效能。
在推动形成制度性成果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三方面举措。一要健全应急医疗救助机制,在突发疫情等紧急情况时,确保医疗机构先救治、后收费,并完善医保异地即时结算制度。二要探索建立特殊群体、特定疾病医药费豁免制度,有针对性免除医保支付目录、支付限额、用药量等限制性条款,减轻困难群众就医就诊后顾之忧。三要统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和公共卫生服务资金使用,提高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支付比例,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有效衔接。
关键时刻调得出、用得上
“打疫情防控阻击战,实际上也是打后勤保障战。”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是提高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能力的物资基础和重要保障。
这次疫情发生以来,“医用设备、防护服、口罩等物资频频告急”,这种情况虽然通过国家统一调度、加快复工复产等方式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临时救急措施毕竟非长远治本之策,“反映出国家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存在突出短板”,必须从体制机制上予以解决。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在短时间内快速完成无尘车间改造和生产线调试,转型生产防护口罩;同时,还自主生产了全自动化口罩机。图为2020年2月16日工人在无尘车间内操作设备。新华社记者杨驰/摄
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从四个方面作出部署。一是把应急物资保障作为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灾时应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的原则,尽快健全相关工作机制和应急预案。二是优化重要应急物资产能保障和区域布局,做到关键时刻调得出、用得上。对短期可能出现的物资供应短缺,建立集中生产调度机制,统一组织原材料供应、安排定点生产、规范质量标准,确保应急物资保障有序有力。三是健全国家储备体系,科学调整储备的品类、规模、结构,提升储备效能。四是建立国家统一的应急物资采购供应体系,对应急救援物资实行集中管理、统一调拨、统一配送,推动应急物资供应保障网更加高效安全可控。这些要求,立足补齐短板,为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有着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国饱经沧桑而愈挫愈勇,历经磨难而成长奋起。这是一个伟大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这是一个百年大党永葆青春的精神密码。面对这场大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一定能够赢得疫情防控的决定性胜利,也一定能够赢得新的巨大历史进步!
来源:求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