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央视新闻面对面:一个医生的康复路

原标题:央视新闻面对面丨一个医生的康复路:信念信任配合

1月15日武汉协和东西湖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袁海涛发现自己被感染了,他怀疑与自己前一天接诊了一个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有关。

央视新闻面对面:一个医生的康复路

袁海涛:第二天就发烧了,39℃。

记者:(1月)14日忙活他忙活了很长时间,然后您自己的状态什么时候发生变化的?

央视新闻面对面:一个医生的康复路

袁海涛:我是第二天晚上开始有反应的。大概晚上七八点钟回去吃完饭,就感觉肌肉酸痛。晚上就开始发烧了,39℃。(起床后)早上我大概七点半到医院的。当时还没上班,我就到CT室去做了个CT,一做CT上面就有个阴影,我说这完了。然后马上又去查了个血,血液里面淋巴(细胞)也低,白细胞也低,当时能够做的检查基本上就这些了,基本上都符合(新冠肺炎)。

记者:您住到医院当时怎么治疗啊?

袁海涛:当时是建议奥司他韦,奥司他韦是治流感的,其实现在证明奥司他韦可能没效对不对?

记者:当时你身体的症状是什么样,除了发烧?

袁海涛:就是一个发烧,然后肌肉酸痛,胸背痛。

央视新闻面对面:一个医生的康复路

“如果再恶化下去,我可能就要面临着插管的境地了”

袁海涛:我们大多数经验上认为,病毒性肺炎如果熬过两周左右,大多数回头(见强),这都十几天了,怎么越来越重,越来越重,那个心里开始有点焦虑了。

记者:那焦虑能怎么办呢?

袁海涛:焦虑只能自己闷着头,自己想想有什么其他好招。当时我转院的时候,应该是第四版的指南出来,其实一到四版的药我基本上都用了,都用了也没见好。

记者:有没有恶化?

袁海涛:( CT检查)阴影先一小片后来几小片,后来几小片变成融合,融合以后再看到实变,一回看到比一回重。

央视新闻面对面:一个医生的康复路

记者:你担心不担心啊?

袁海涛:其实到真正担心是到呼吸有些困难的时候,说话的时候喘息,有些呼吸困难的时候。我就觉得如果再恶化下去,我可能就要面临着插管的境地了。

央视新闻面对面:一个医生的康复路

“治我这种病人太难了,但是也很简单”

记者:那时候您还有主意吗?

袁海涛:我有主意啊,他们有时候还劝我你不要太固执了,这个(呼吸机)要上要上。

记者:治你这个患者太难了。

袁海涛:是这样,治我这种病人太难了,但是也很简单,我的依从性好,医生定下来的事,我百分之百地服从,然后有一些事可能他没叫我做的我也会去做,像一般都是插管的人,自己去做俯卧位通气。俯卧位通气(就是)趴着通气,我已经很闷了,我还要趴过来,为什么(要趴呢),(因为)我们那个肺实际上都得靠背部的,我们叫背段下叶,那些实变的地方,你要把一些水分啊,一些痰液什么排出来,趴的时候它容易出来,(因为)重力作用,那么这时候你趴着呼气,它有助于背部那个病变好转。

记者:从理论上来说是有好转,但是从你的感受上来说……

袁海涛:感受肯定不舒服啊,你正常人趴着睡觉他就不舒服,对不对?何况我当时呼吸也不是太好,闷。

记者:有多难受?

袁海涛:其实就是你会更闷一些,然后呢,睡时间长了脖子也不舒服,头也不舒服,痛啊。

记者:老得那么待着。

央视新闻面对面:一个医生的康复路

袁海涛:是,尽量长,我们一般来说俯卧位通气一般会做到12到16个小时以上,我做不了那么长时间,但是我一般只要不输液的时候,我会做个两三个钟头吧。

记者:天天都是这样吗?

袁海涛:大多数时候,只要有时间。

央视新闻面对面:一个医生的康复路

要有信念、信任、配合

记者:那这14天你基本上是健康的?

袁海涛:基本上健康的,属于一个恢复状态。因为出院只是(符合)出院标准,并不是说你就好了,其实我出院的时候肺上还有大片的阴影呢。

记者:那还能逆转吗?

袁海涛:这个可能会是一个比较慢的过程,我肝功能也是不好的,回来慢慢吃药呗。

记者:那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你的体力跟你的这个身体的能力?

袁海涛:体力是逐渐恢复的过程,在那儿基本上是不闷,然后不闷开始后来慢慢可以自己起床了,可以刷个牙,洗个脸,再后来就开始自己慢慢试着做一下肺功能锻炼这些东西。

央视新闻面对面:一个医生的康复路

记者:当自己也做过患者,尤其是被这个病击倒的患者,同时也是在治疗这个疾病的医生来说,你两个角色都彻底地经历过了。

袁海涛:站在病人的角度,其实我觉得自己感受比较深的是,第一个你要有信念,就你觉得这个我肯定能扛过来,对不对?你如果说自己都觉得自己不过来,那你就先缴械了,你缴械了,实际上人的状态不好,或者说没有心情的时候,他的免疫力也是会下降的,我刚才说很多时候医生做的是帮助你维持各方面,有些东西还是要靠你的免疫力去消灭病毒的。

记者:自己给自己信心。

央视新闻面对面:一个医生的康复路

袁海涛:那你必须要有信心才能战胜这个。第二个信任。你要信任你的主治医生,信任你的医生。医生肯定是希望你好,于公于私他都希望你好,为什么?很快把你接手,没搞两天就死了,或者越来越重了,这对于医生的名誉不好,对不对?你怎么治两天就治成这样了,对不对?那在同事里面怎么交代呢?

记者:信念,信任。

央视新闻面对面:一个医生的康复路

袁海涛:第三个是配合,我在这个病人医院住院的时候,旁边睡着一个比我还年轻一点的。当时他比我重一点,他用的是无创呼吸机,就面罩式的。罩着他觉得闷啊,你像我们正常人戴个口罩你觉得闷吗?但是这个口罩还不停地往里面压气体,你就会觉得闷,那闷,那你这个时候是治病的时候,你闷也要扛住啊,对不对?你不扛住你脱掉它,你是舒服了,但是对你的病不好,你长期处于一个缺氧的状态,你的心肺可能都不好。他耐受性就差一些,他一有不舒服他就要把它摘下来,最后搞了两三天,觉得那个无创的呼吸机不行,就给他插了管。所以这个时候,我觉得如果说他那时候能够扛一下,能够用无创的事情解决了,他不到插管那一步,可能他的结果会走我这条路,结果他走到另外一条路上面去了,所以你如果说你住院是很舒服的状态,那么大家都去住院去了,大家都到ICU里面待着去了,他肯定是个不舒服的状态,对不对?那你就要配合,你不配合那医生到后来没办法,他只能用更强制的手段了,直接插管,直接打昏迷了对不对?

“原先跑半马,看争取能不能跑个全马”

记者:您能理解病人的处境吗?就是经过了这一遭之后。

央视新闻面对面:一个医生的康复路

袁海涛:能够理解了,确实病人也是不容易,特别难受,对不对?他有时候可能,如果就是理性一点或者这个的,他可能闷声地扛着,对不对?自己难受,闷声地扛着。但是如果不是那么理性的,或者他就会很容易焦躁,可能会发脾气,可能会有些不太友好的动作。

记者:我之所以问您这个问题,是因为更多的可能是站在医生的角度去看待病人,现在您自己当过一次病人了,那这个经历会对以后您更好地做医生有没有什么帮助?

袁海涛:这个肯定,我觉得更多的时候其实我能够理解这个方面,其实有时候要换位思考,你想想你是医生你是怎么办,你想想你如果是一个病人,或者你是病人家属,你会怎么样?能够相互换位思考一下,其实有很多矛盾,有很多问题更容易解决一下。

记者:所以这一次虽然遭了很多难,但是收获还是有的。

袁海涛:那肯定是啊。

记者:就是你对自己的这个身体的恢复啊,我是指更好地恢复,有信心吗?

央视新闻面对面:一个医生的康复路

袁海涛:肯定有信心啊,有信心,我原先跑半马,我将来还要跑半马的,对不对?那得看争取能不能跑个全马。

记者:加油!

袁海涛:我觉得没问题,慢慢来。

记者董倩

相关阅读:
新华社:江苏上线电力大数据公共查询平台 助力复工复产 贾跃亭与债委会达成一致,债权人有权处置其已冻结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