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去年全国医疗床位892万张,2019统计公报看点解读
新京报讯(记者姜慧梓)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去年,国内生产总值990865亿元,逼近100万亿元,居世界第二。
进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给今年经济增长带来挑战,就业面临复杂形势,同时还暴露出公共卫生领域短板。目前,多部门已出台措施应对疫情影响。专家建议,增加公共卫生领域的基础设施投资,补短板的同时拉动中国经济从疫情影响中快速恢复。
GDP
经济增速6.1%在1万亿美元以上经济体中位居第一
初步核算,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990865亿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4.4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0892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10276美元。
这一成绩在世界范围内处于什么位置?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介绍,经济总量逼近100万亿元大关,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万美元大关,与高收入国家差距进一步缩小;经济增速6.1%明显高于全球经济增速,在经济总量1万亿美元以上的经济体中位居第一,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我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0%左右,持续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
消费
消费对GDP贡献率57.8%“内需压舱石作用明显”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70467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386165亿元,增长5.7%;第三产业增加值534233亿元,增长6.9%。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7.1%、39.0%、53.9%。
关注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表现,其作为我国经济“稳定器”的作用进一步加强,53.9%的比重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9.4%,高于第二产业22.6个百分点。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最多,为95846亿元;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最快,增速为18.7%。
“三驾马车”方面,最终消费支出对GDP的贡献率为57.8%,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为31.2%,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贡献率为11.0%。
分析可见,最终消费支出和资本形成总额两项构成的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89.0%,其中,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比资本形成总额高26.6个百分点。盛来运认为,这说明在国际环境复杂、外部需求波动的情况下,内需对于稳定经济运行的压舱石作用明显。同时,内需结构在持续改善。
分析全年经济运行情况,盛来运用“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形容,主要预期目标较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就业
城镇新增就业减少9万人多部门出台措施“稳就业”
就业方面,今日发布公报显示,2019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352万人,连续7年保持在1300万人以上,但比上年少增9万人;年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低于5.5%左右的预期目标,但比2018年上升了0.3个百分点。
疫情使得今年的就业面临更为复杂的情况。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分析,一方面,企业用工需求延迟,同时新增就业需求大量存在。比如,疫情对中小企业造成冲击,部分企业可能选择“减员增效”;同时,今年有874万左右的高校应届毕业生;部分留学生的海外求学路也因疫情受阻,可能转而留在国内就业。
另一方面,用工供需之间存在错位现象,比如,复工复产后,建筑、制造等行业需要大量劳动力,但由于疫情防控需要,各地交通管制措施仍需逐步放宽,部分劳动力无法按期返工。
目前,我国已经出台多项措施“稳就业”。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出台了阶段性减免社保费、医保费措施;目前正研究出台疫情期间减免个体工商户和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的具体措施;央行发放3000亿元的低息专项再贷款,近期再加码5000亿元,通过上述措施减轻企业负担,保证企业正常生产和用工。
针对高校毕业生和留学生等新增的就业需求,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表示,将重点加大基础教育、基层医疗、社区服务等领域招录,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鼓励更多应届毕业生参军入伍。同时,拓宽升学渠道,今年硕士研究生或将扩招18.9万人,专升本扩招32.2万人。
医疗
全国医疗床位892万张,专家建议加大医院建设投资
疫情同时暴露出我国在公共卫生领域存在短板。
医疗机构方面,公报显示,去年末全国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01.4万个,其中医院3.4万个,公立医院占1.2万个,民营医院为2.2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6万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7万个,其中疾控中心3456个,卫生监督所(中心)3106个。
床位和接治能力方面,医疗卫生机构床位892万张,其中医院697万张,乡镇卫生院138万张。全年总诊疗人次85.2亿人次,出院人数2.7亿人。
人员方面,年末卫生技术人员1010万人,持续增长,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382万人,注册护士443万人。
但目前我国医疗机构、床位和卫生技术人员数量仍未能很好满足疫情这类突发应急事件的需求。疫情后,如何破解上述问题,增强社会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抗风险能力?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张连起认为,随着城镇化水平提高,医疗、教育、托育、养老、居住等短板愈发突出,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疫情过后,要在制度、治理体系上上一个台阶,增加大型危机应对医疗设施建设,加大投入解决三甲传染病医院偏少问题。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余淼杰也认为,这次疫情暴露出公共卫生领域投入不足,相关基础设施存在短板。加大医院的建设投资是应有之意,且要放在首位,非常重要。
【声音】
加大医院建设投资补短板同时拉动经济
余淼杰认为,加大医院的建设投资不仅能够补短板,同时能够拉动经济从疫情的负面打击中快速恢复过来,保证上半年受到影响较小。直接的做法是出台专项债,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即“铁公鸡”。
目前,财政部已表示要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规模,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指导地方做好项目储备和前期准备工作,尽快形成有效的投资。
此前,不少声音对“铁公鸡”抱有顾虑,担心可能导致产能过剩、低效率等问题。今日公报显示,2019年末,高铁营业总里程超过3.5万公里,占全球高铁里程2/3以上。“从几千公里到3.5万公里,我们到哪里都可以了,那么投资高铁就不再有需求了吗?不是这样的,我们要看到,高铁带动了人员的流动,这背后实际产生了更大的需求。”余淼杰解释。
更为重要的是,现在正经历“特殊时期”,余淼杰强调,“在特殊时刻,我们必须要采取特殊行动,这时候投资基础设施是有利于拉动中国经济的。”张连起也认为,长远来看,补上公共卫生短板,将有利于我国经济稳增长。
新京报记者姜慧梓
编辑陈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