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90后创业者自述:别人捐钱捐物,我们开发了疫情智能防控平台捐给社区
摘要:看着空荡荡的办公室,我当时就在想:我们天覆能做些什么?
飞君新冠肺炎发生后,看到很多个人和企业为抗击疫情积极贡献自身力量,尤其是一些防疫用品生产企业,自掏腰包源源不断地为疫区“输血”,这让我想起自己高考那年,全国各地援助汶川地震时那一幕幕震撼人心的画面,内心涌动着一份久违的感动。大年三十那天,公司早已放假,所有的员工都已经回家,看着空荡荡的办公室,我当时就在想:我们天覆能做些什么?
我是90后,毕业于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从部队转业时,联合几位合伙人创办了上海天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从事互联网智慧城市、大数据可视化等相关行业。我们的员工都是大家眼里所谓的IT男,我们没法生产口罩,也没有能力做防护服,但我转念一想,“天枢智脑”和“智安社区”两款产品在社会公共空间的安全管理上取得过不少成绩,联想到疫情的发展已经让各地的基层工作者备感压力,或许可以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为疫情防控提供点服务。
从大年初二开始,我开始在公司群里动员一起创业的小伙伴:新闻报道中全国各地已经陆续有封城、封路的举措,这些举措无非是为了管住人。疫情发生后,很多人在捐钱捐物,通过技术管人是我们的强项,大家一起捐技术、捐产品如何?在各地过年的小伙伴们纷纷表示赞同,甚至有人当天就从老家赶回了上海。
公司10位技术人员没日没夜干了3天,做出了智安社区疫情智能防控平台的第一版,能对人脸门禁数据、车辆进出数据实时处理——一旦有疫情重点区域的人员、车辆出现在社区,平台系统会立即发出预警,通过微信小程序、短信以及电话呼叫等方式将这条进出记录推送给所属的居委工作人员。我向公司所属区域的领导“毛遂自荐”,决定以技术捐赠的方式免费提供给街道、社区使用。
大年初六,得到属地相关部门的同意,公司几位主要负责人都提前返回了上海,大家一边居家隔离,一边远程办公。经过持续的需求调研和系统迭代,我们的疫情智能管控平台也不断开发出新的功能去解决诸多现实需求。
通过平台界面查看,各类人员的居家情况一目了然
刚开始,很多小区、楼栋的进出口管理采取的是最为传统的纸质表单签名,我们听到“谨慎”的居民询问“签名笔是否有交叉感染的风险”。这样的担忧不无道理,为此我们设计开发了“电子通行证”,居民用微信扫一扫就能在线添加个人信息、绑定居住的房屋,同时管理者可以即时比对历史数据,以防有人错填、乱填。
基层的居委干部,既有成堆的报表要填,又要挨家挨户去测体温、收集信息,甚至要留心居家隔离人员有没有按要求宅在家里。针对这些工作内容,我们给系统加上了在线统计与导出功能,直接解决数据报表登记难、统计缓、容易遗漏等问题。
只要划定片区,都有即时生成的大数据
2月10日有序复工后,更多人员返沪,基层的管理工作量更大了,这时我们升级了系统,让其能按照外出地点、返沪日期自动给返沪人员贴标签,以便居委干部的精力可以集中到重点人员,对于重点人群隔离,小巧的“居家隔离门磁”也让社区管理者可以轻松管理。可以说,在“随申码”推出之前,我们的系统成为中山街道居民生活、出行的必备助手。
相较于“不务正业”地开发社区服务的诸多功能,我面对复工的压力非常大。之前一段时间,员工们都是凭着一股热情在做事——为了帮助居委干部更好地使用我们的产品,他们像客服一样不断询问需求、跟进使用、根据实际需求迭代产品,加班加点也毫无怨言,感觉每个人都有情怀在支撑着。
如今复工在即,要真正考虑企业未来的生存问题,心中反而忧虑起来。从公司内部而言,45名员工中,有两位是湖北籍,还有好几位属于疫情较为严重的区域,目前都要求他们在老家“按兵不动”,等疫情更趋稳一点后再回上海,这些员工到上海后还要隔离14天,工作无法满负荷开展,产品研发的进度也会有影响。
从外部形势来看,我们部分园区、企业客户受疫情影响较大,不少年前谈好的项目,最近也都没了下文,尤其是很多民营企业客户,受疫情影响后是否还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之前洽谈的项目中,现在完全没法判断,但日常的房租、员工工资都需要照旧支出,所以上半年的资金压力非常大。
几位老员工大概是感受到了企业的困难,主动提出降薪,但企业要活下去,靠降薪节流也不现实,还是要看能不能“开源”。针对疫情智能监控,最近有其他街镇在联系我们,我也在想,虽然这次针对疫情开发的功能都免费提供给基层社区,但或许以后可以在社区治理方面做一些业主拓展。毕竟,以前公司的项目主要以企业和政府项目为主,占了大约80%,但经历了这次疫情,我们发现了不少科技推动社会治理的场景应用,或许未来也可以从中发掘一些发展机会。
企业面临考验,但我最近也经常和小伙伴们说起2003年的非典,当时的疫情助推了淘宝网,历经磨难后阿里巴巴成为一家伟大的企业,如今的疫情又何尝不是机会?重要的还是看大家怎么做,是不是有足够的韧性熬过这一关。
(口述:张战韬谢飞君整理)
栏目主编:王海燕
文字编辑:王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