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这个省份复工率全国第一!经济优等生除了抢人还做对了什么?

原标题:这个省份复工率全国第一!经济优等生除了抢人还做对了什么?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陈一良|浙江报道

抢回失去的一个月。

当其他省份还在严防死守的时候,由发达的民营经济驱动的浙江省已经在恢复经济上表现出了强烈的进取心。

2月17日,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浙江提出全省四分之三以上的区县已处于较低风险等级,完全有必要也有条件将复工复产提上议程。

截至2月24日的数据显示: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逐步提高,其中浙江已超过90%,高居全国第一。

而在此之前,为了复工,浙江各地上演的“抢人”大战频频登上热搜。

复工关键词:抢人!

最早登上热搜的是浙江海宁市。

2月11日深夜,海宁市委书记朱建军发出一段7分多钟的语音,对返工潮中回到海宁的新市民“进不了社区,进不了村庄,也回不去”的状态表达了自己的忧虑,表态欢迎大家回海宁。

2月14日晚,第一辆载有23名员工的大巴从外地抵达海宁。2月18日、19日,又有2000名员工踏上返回海宁的专列。

在海宁市政府的协调下,从2月20日起,还将分别组织由贵州毕节、河南商丘、安徽阜阳等地开往海宁的专列近10趟,运送员工近万人。

因此早在2月16日,全国绝大多数地方的企业尚在艰难等待复工审批的时候,海宁企业的复工率就达到了51%,复工员工6万多人。

2月15日,被称为“中国五金之都”的永康也行动起来,从1800公里之外的云南镇雄,接回了第一批在永康务工的镇雄籍员工,人数达1000多人。单车运费超过1万元,费用由政府买单。如接回全部镇雄籍员工,总开支可能超过500万元。

而“世界小商品之都”义乌推出的政策是:对企业通过包车、企业间拼车等方式接送来源地相对集中的员工所产生的包车费用,由市政府全额补助。对2月22日前通过铁路列车、客运汽车方式来义乌的企业员工,车票费用全额补贴;对2月23日至2月29日来义乌的企业员工,减半补贴。对老员工带新员工来义乌的,经义乌企业确认,可同等享受上述补贴政策。初次来义乌求职人员可享受三天免费食宿。

杭州也跟劳务输出省主动联系,定制了一系列“务工人员返程专列”。

2月16日下午1点57分,载有近300名贵州籍务工人员的G4138次列车从贵阳北站开出,并于当晚10点达到杭州。这是今年春运后,全国铁路首趟定制务工人员返程专列。

杭州还规定,对租房居住的部分企业员工给予每人500元租房补贴。

而宁波除了对“打包”组合包车接送外地员工产生的包车费用给予50%的补助外,还出台政策鼓励企业扩大招工规模,每新增1人,补助企业500元,每家企业最高可获得30万元招工补助。

其实,“抢人”这事在浙江是“有组织、有计划”的统一行动。

2月19日,浙江省人力社保厅副厅长葛平安在浙江省防疫工作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截至2月18日,全省各地通过包车、包机、包专列的方式,有组织地接回贵州、四川、安徽、云南、河南等省的务工人员总数已经达到2.18万人。

目前,浙江和安徽、河南、贵州、江西、四川、湖南、云南等10个省建立了省际劳务协作机制,省际劳务合作已全面推开。浙江方面主要是做好返岗人员信息收集和推送,并确定返岗方式和返岗时间。输出地的省份主要是做好人员组织、健康检查、当地交通保障等等相关工作,确保务工人员能够健康、顺利出来。

浙江已经将双方省、市、县三级劳务对接联络员的名单和联系方式相互进行了推送,实现点对点的对接。

这个“点对点的对接”到底有多精准?

葛平安举了个例子:舟山岱山县晨光电器有限公司,要求包车接回位于河南商丘宁陵县的49人、安徽阜阳市临泉县里寨镇的29人,但都遇到困难,最终通过省际调度解决。

浙江为何如此大力度“有组织、有计划”地“抢人”呢?

浙江当地一位负责外地员工返岗工作的政府工作人员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分析:第一,如果不及时把外地务工人员接回来,首先企业要面临无工可用的困境,产能无法恢复,复工有名无实,这是眼下的问题;第二是近几年来,浙江用工本来就比较紧张,疫情影响人员流动,务工人员可能会向其他地区流失,或者在老家就近务工,那么浙江企业用工会越来越难,造成一个中长期的问题;三是从疫情防控角度来说,外地务工人员自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返回有一定风险,员工、企业、政府都有担心和顾虑,而员工也担心回浙江后被隔离14天,造成个人经济损失。

规上企业复工率超90%,高居全国第一

“抢人”是为了“抢复工”,在复工率上,浙江也是够拼的。

2月18日,杭州市委书记周江勇公开表示:争取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

截至2月18日,杭州全市515个省、市重点项目已复工,复工率高达99.6%。

不过,此前因杭州出台的复工政策不合理导致复工率极低,被称为“假复工”。

以2月9日杭州市发布的全市企业复工进展情况通报为例,截至2月8日24时,杭州全市企业复工申请数为29814家,核准数为162家,通过率仅0.54%。

显然,相关部门很快意识到问题症结所在。

2月16日,杭州发布加快推进企业复工复产的通知,要求简化复工手续。企业按照复工疫情防控工作要求,通过线上企业有序复工申报备案数字平台或线下方式,将复工方案、复工员工防疫承诺书、防疫应急预案等报属管理部门即可自行复工,不需再备案审核通过。

而实际上的复工审核要求的转变,或许比文件通知来得更早。

一位杭州企业主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出示的复工申报通知显示,其在2月14日下午网上递交复工材料,当晚就获准复工。

在杭州之外的浙江其他区域,复工进度同样很快。

以宁波为例,截至2月19日,宁波市共有30164家工业企业复工。其中规上工业企业已复工7282家,占90.5%,较18日提高8.5个百分点。大部分区县(市)复工率均已超过90%。

宁波市农业系统的一位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截至2月20日,259家宁波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中已有257家复工,复工率达到99.23%。

为了提高企业复工进度,浙江不少地方可谓费尽心思。

例如,嘉兴市印发《嘉兴市全民动员参与企业复工方案》提出,“全民动员、自力更生,让全市有劳动能力的人更多参与到复工大潮当中。”

嘉兴号召所有春节期间未离开嘉兴且14天内无流行病学史的健康人员,以临时工、实习生或志愿者的名义,通过“共享员工”“弹性员工”和远程工、钟点工等形式参与企业复工。

浙江省经信厅的数据显示,据各设区市统计,截至2月18日,全省921家10亿元以上龙头骨干企业已复工850家,复工率92.3%。其中,嘉兴137家、舟山11家10亿元企业已全部复工,杭州、宁波、湖州、绍兴、金华、衢州6个市也接近全部复工。

而截至2月24日的数据显示: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逐步提高,其中浙江已超过90%,高居全国第一。

产能恢复仍有瓶颈

在当前的情况下,复工已是不易,企业想要将产能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难度更大。

以2月18日浙江省经信厅发布的数据为例,截至这天,浙江规上工业企业已复工31965家,复工率72.2%。规上工业复工企业中,有33.7%的企业产能利用率达到50%以上。

从这组数字不难看出,产能的恢复率远低于复工率,产能恢复比率的提升也远远慢于复工率的提升。

上述宁波市农业系统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对复工率的统计中,开门营业就算复工,在产能恢复方面,我们向龙头企业提出,要求大家争取在2月底将产能恢复至疫情前的85%。”

这位负责人说,在疫情下,农业企业是特殊行业,宁波市很多农业企业在疫情发生后被组织起来执行“保供给”任务,大量干部被直接下派至企业进行“一对一”服务,可以说很多企业早就“复工”了,产能恢复也较快,但由于疫情影响人员流动和物流效率,产能何时能恢复至疫情前的水平仍然很难预测。

在他看来,相比于农业企业,其他领域企业的产能要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可能难度更大。

浙江澳门豆捞集团总经理盛笑华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目前企业下属各门店可以给客户提供外卖服务,但还不允许堂食和聚餐,外卖业务较好的门店,营业额可达到疫情前20%-30%,业务差一些的门店,营业额不到疫情前的10%。

“所有门店都要面临亏损,我们预计疫情对餐饮行业的影响可能会持续较久,病毒传播力这么强,哪怕疫情结束后,估计聚餐需求也会减少。”盛笑华的企业主营火锅,4月开始就会进入行业淡季,他预计全年业绩堪忧。

盛笑华认为,在当前的情况下,外卖平台的抽成费用还是比较高,他们准备和外卖平台协商,希望对方能够降低抽成比例。

浙江圣都装饰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玉伟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说,春节期间,他们针对疫情带来的市场环境变化,在网络推广方面发力,取得了大量订单,但由于疫情影响,目前也面临产能不足的问题。

圣都装饰公司大年初三就开始展开线上营销,据王玉伟说,目前已经获得了5000多个订单,或将带来8个亿的营业额,在业内产生很大反响。他们头疼的是,因为受疫情影响,现在虽然复工了,但大约40%的员工还没有返岗,产能还是跟不上。

据浙江省的官方统计数据,浙江有省外务工人员1984万人,占全省用工的51%。

嘉兴市经信局局长卓卫明坦言,目前,嘉兴规上工业企业已进入全面复工新阶段,但仍然面临着职工返岗率低、企业达产率低、省际贷物运输不畅等问题。

这些问题已成为浙江企业恢复产能的瓶颈。

卓卫明说,“下一步,在企业防疫防控到位的前提下,要通过包专车、包专列等方式,千方百计推动员工返岗,建立24小时货物运输协调机制,使企业原料进得来、产品出得去,确保全年经济目标完成。”

后记

从2月17日开始,浙江的疫情防控已经由封闭式管控转向精密型智控。

2月22日20时,浙江疫情最为严重的乐清市撤销辖区内全部检查卡点,并同步恢复原本关闭的高速公路出入口。

从疫情发生之初第一个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到如今的“抢人”复工、“货畅其流”,浙江省的系列表现被认为体现了较高的治理水平。

这一切,或许还因为根植于蓬勃发展的民营经济。2019年的数据显示,民营经济贡献了浙江省65%的GDP、74%的税收、77%的出口、87%的就业、91%的企业数量。在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浙江常年占据90个以上席位,连续21年居全国各省份之首。

或许也正是庞大民营经济的崛起,倒逼政府的改革,让当地官员少了“一言堂”的官气,多了“店小二”的服务精神。

相关阅读:
中国—东盟特别外长会引发热烈反响 赵立坚:守望相助是应有姿态 广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响应级别由一级调整为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