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政治局已经定了调:疫情拐点没来,还有一场“大战”,怎么办?

原标题:政治局已经定了调:疫情拐点没来,还有一场“大战”,怎么办?

政治局已经定了调:疫情拐点没来,还有一场“大战”,怎么办?

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但全国疫情发展拐点尚未到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的判断表明,“战疫”仍“吃劲”,远远不能松劲。

而在第一季度已经过半、全年即将过去六分之一的当下,有序推动复工复产,畅通经济社会循环,尽可能将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降到最低,也是“战役”,一样“吃劲”。

一手抓防控,这是“硬任务”;一手抓发展,这是“硬道理”。两手都要硬,就很考验统筹兼顾的水平。

不久前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特别提出,面对眼前这场大考,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有“统筹兼顾之谋”。这首先是一种意识,一种讲究全面、辩证的思想自觉——不能因为防疫任务吃紧,就坐视发展停滞,甚至对此心安理得;也不能因为急着复工复产,就对防疫产生懈怠,甚至纵容盲目乐观。

善统筹、能兼顾,也考验对方方面面问题的判断力、执行力。用市委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话说,疫情防控要突出“时度效”,“六稳”工作要突出“早准实”。

讲求“时度效”,就要不断地围绕“精准”做文章。

“精准防控”近来已被反复强调,真正的“精准”,来自对变动的快速反应,对各项措施尺度、分寸的妥善拿捏,和对不同阶段、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特征的准确把握。在这个基础上,人力、精力和资源的配置调度,都要不断动态优化、提质增效。

政治局会议强调要针对不同区域情况,完善差异化防控策略,要落实非疫情防控重点地区分区分级精准防控策略,这些正是对“精准”的顶层设计与要求。

站在执行层的角度,做各项决断、推出各种措施,就要多考量一些“当务之急”“现实之需”,多采取一些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对策,多想一想措施背后的成本与效果。不能为了贪图一时管理便利,甚至追求某种“责任豁免”,就粗暴采取“一刀切”的方式,留下后遗症。

讲求“早准实”,就要不断地围绕“务实”做文章。

抓发展务求实效,要落在一个个项目里,体现在一个个企业的活力中。这要有一种紧迫感,也一样要有精准施策的办法——大而化之、空喊口号都不会带来什么助益,何况上海的发展,正处在一个“等不起、坐不住、慢不得”的阶段。

“一年之计在于春”,此刻正是推动重大规划、重大项目的一个窗口期;疫情带来严峻挑战的同时,客观上也带来了一个转型升级的机遇期和分化期。能不能化“危”为“机”,首先看行动力。研判、谋划、行动得早,赢得时间、掌握主动的概率就大,拖一拖,可能机会就拖没了,困难也拖大了。

各项针对企业的政策、措施,也应当针对具体需求精准聚焦、精准落地;政府部门和干部对企业的关心服务,更要实打实,多去企业跑一跑,也多为企业跑跑腿——有时候要用一点“笨办法”,而它们其实正是好办法。

“时度效、早准实”六个字里,道出的既是当前统筹兼顾、答好两方面大考的招数,也是日常应对各类复杂问题、推动重点工作的遵循。其背后,还是强调再三的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以及一个“目标导向”——防控与发展,各自都有目标,各项工作的思路和手势,都应该朝着目标努力,力求最大程度、最高效率地实现目标。

显然,那些形式主义的花架子、官僚主义的怪样子,那些拉低办事效率、影响干事情绪的繁文缛节、陈规旧矩,那些不再适应当下形势的观念和模式,都应当被坚决摈斥。

而无论挑战多大,难度多高,一切的一切,终究要回到四个字:实事求是。

相关阅读:
山西省农业农村厅公布疫情防控期间农产品稳产保供热线电话 上海普陀:纪检干部当好“战斗员”,也吹好“监督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