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武汉收治确诊病人最多的定点医院:从一片混沌到有了章法

原标题:武汉收治确诊病人最多的定点医院:从一片混沌到有了章法

除夕那段时间主要是无序,工作量大、急迫,突然之间与病毒狭路相逢,刺刀见红,没有后援,只有拼命,那个时候是一片混沌状态。现在有所好转,形势每天都不一样,我每天处理的问题也不一样,还都是紧急的,但总的来说比以前有章法了。

武汉市第一医院位于硚口区,是一家综合性三甲医院。2月10日,该院接到武汉市防控指挥部指令,成为定点医院,需要提供1000张床位。一夜之间,医院腾空外科大楼,转移原有病人,并对院区启动改造,短短两天后,就开始收治新冠肺炎确诊患者。

目前,武汉市第一医院提供床位1142张,实际收治病人数1089人,是武汉市定点医院中收治病人数最多的一家医院。

按照武汉市卫健委要求,一家定点医院的启用需要经过评估、征用、改造、验收、投入使用几个环节。2月5日,武汉市防控指挥部公布,定点医院原则上只收治确诊的重症病例和危重症病例,以及疑似的危重症病例。

那么,武汉市第一医院是如何在短时间内完成改造,成为一家能够收治传染病人的定点医院,收治大量重症病人后,又是如何运作的?我们对话了武汉市第一医院副院长陈国华。

武汉市第一医院门诊大楼。新京报记者向凯摄

武汉市第一医院门诊大楼。新京报记者向凯摄

院区改造:“三区四通道”

新京报:改造的过程是怎样的?

陈国华:我们2月10日接到武汉市防控指挥部的指令,成为定点医院,让我们准备1000张床位,并且要求两天后能立刻收治新冠肺炎确诊病人。

我们本身是一家综合性医院,当初的建筑设计不是按照传染病医院来的,现在一下子要满足这么多床位需求,又要符合传染病管理、隔离的要求,压力很大。

按照传染病医院相关规定,我们很快设计了方案,传染病医院要求“三区两通道”,“三区”就是清洁区、潜在污染区(缓冲区)和污染区,“两通道”就是医护人员通道和患者通道,我们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污物通道和洁净物品通道,实际上是“三区四通道”,符合国家对传染病医院的要求。

我们医院有院感专家,他们会对改造把关,做完改造之后我们要跟市疾控专家电话汇报,毕竟是紧急情况,不能像平时先报图纸、审核、修改、施工、验收,不可能有这个过程,只能是电话上报。同时我们也把方案报给市防控指挥部,他们马上派工程公司来实施改造,比如要增加隔断,形成相对独立的区域。

新京报:除了“三区四通道”,改造过程中还有哪些考量?

陈国华:我们考虑到有10支国家援助队要来,相当于大兵团作战,大兵团作战必须要有大通道,因此,我们把全部病房都放在外科大楼里,把医护人员通道的入口设置在门诊楼,门诊楼的二层和三层都有通道和外科大楼相连。我们规定,进入外科大楼的6-13层病房,要从门诊楼的二层通道进,进入14-20层病房,要从门诊楼的三层通道进,这种设计可以保证数量较多的医护人员的分流。

另外,我们要求病房单数楼层和双数楼层的交接班时间间隔一小时,单层上班时间是上午8点钟,双层是9点钟,这样保证错峰,避免人员拥挤。目前1640名外援,加我们本院400人左右,进出还是比较通畅,说明改造和设计应该是比较成功的。

在设计病区病房时,我们本来设计了详细的方案,每个病区都分开,但是按照我们的设计做下来至少得三到四天,鉴于要争分夺秒抢时间,病区的改造做了简化,也能理解,那个时候不可能有万全之策。

医务人员通道。新京报记者向凯摄

医务人员通道。新京报记者向凯摄

新京报:医护人员进出改造后的病区,需要经过哪些流程?

陈国华:医护人员进入污染区之前,首先要在清洁区更衣,脱下自己的外套,进入缓冲区,穿防护服,戴N95口罩。我们的防护服是全遮蔽的,帽子有三层,手套有两层,鞋套有三层。从污染区出来的人,要经过反复的消毒、洗手,脱防护服的过程中,一步一步,每做一个步骤就要洗一次手,整个过程大概要持续半个小时,我们算过,从污染区出来要达到12次洗手或者做手消毒。

从清洁区到病房一共要经过5道门,每个区间24小时都有工作人员,负责通道的管理和物资的配备、发放,每个进入病区的医护人员都要先登记、领物资。他们还会提醒医护人员如何规范的使用防护服,比如防护服脱的时候要从内往外卷,把污染部分卷到里边。

清洁区的一角。新京报记者向凯摄

清洁区的一角。新京报记者向凯摄

医护人员进入潜在污染区之前,在缓冲区穿戴防护服、口罩、鞋套等。新京报记者向凯摄

医护人员进入潜在污染区之前,在缓冲区穿戴防护服、口罩、鞋套等。新京报记者向凯摄

病人管理:多方协作,分类管理

新京报:收治的病人如何管理?

陈国华:新收治的所有病人都集中在外科大楼,外科大楼每一层相当于是一个大病区,比如8楼以前是妇产科一病区、妇产科二病区,现在就合并成一个大病区,交给一支医疗队接管,一般一层楼有约70张床位。

我们从2月12日开始接收病人,把一个个病区装满。接下来,根据病人的情况进行分类管理,这就要靠医生一个一个去诊断,评估病情,再对病人的病区进行调整,比如先把危重症病人转到ICU去。

在院病人的总人数每天都在变化,2月17日的数字是1096人,危重47,重症464,轻症585,有创机械通气1。因为ICU只有18张床位,因此不是所有的重症病人都能用上呼吸机,我们要求每层楼要建设2-3个亚重症单元,我们来配备呼吸机,也相当于重症病床,要让所有的队伍都动起来,全力救治重症病人。

武汉市第一医院医护人员在病房照顾病人。受访者供图

武汉市第一医院医护人员在病房照顾病人。受访者供图

新京报:重症病人的氧气供应问题如何解决?

陈国华:这确实是个问题。外科大楼以前只是做外科手术,现在要上呼吸机,有高流量氧气需求,我们跟氧气公司沟通,保证每天要有4个液氧罐供应,同时准备了200个氧气瓶,万一出现紧急情况,就启用氧气瓶。

新京报:收治这么多病人,医护人员数量够吗?

陈国华:这么多病人,光靠原来呼吸、重症科室的医护人员肯定不够,医院其他科室都派员过来支持,先要进行防护知识、诊疗方案、院感防控方面的培训。后来国家救援队的到来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们的压力。

目前支援我们的国家救援队有10支,我们在门诊大楼六楼成立联合医务处,每支援助队每天派一个人在这里值班,相当于大的综合办,每天早上大家在一起碰碰前一天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月14日以来,有10支国家援助队支援武汉第一医院。受访者供图

2月14日以来,有10支国家援助队支援武汉第一医院。受访者供图

新京报:医院原有的其他病人怎么办?

陈国华:按照要求,收治新冠肺炎病人需要把其他病人都转走,当时一夜之间腾空了一栋楼,一部分病人安置到附近的湖北省中山医院、长航医院等,部分病情比较轻微的,尊重患者意见,可以办理出院回家,还有些是重症、危重症、戴呼吸机的,不能随便转院,就集中在门诊大楼10楼,安置在一个CCU病房里边,有20多人,医院单独配备医护人员。

另外,医院每天还有五六百个做透析的病人,这类病人不可能不给他们透析,这个任务还要承担,为了预防感染,治疗的同时我们也在给这些病人做新冠肺炎相关检查。

“总的来说比以前有章法了”

新京报:疫情发生到现在,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陈国华:刚开始物资是我最头疼的事儿,大年三十之后那几天,每天防护用品都告急,而且那会儿是病人最多的时候。那几天晚上我从医院出来,感觉非常焦虑、无助,也心疼医务人员。他们每天十几个小时在这里工作,还不能回家,我作为管理者,连自己员工的生命安全都保证不了,我怎么跟他们交代?

大年三十的晚上,我吃完盒饭,就跟大家讨论,我们还有多少口罩,多少防护服,还能维持多少天。我每天不停地给指挥部打电话,从社会各种渠道去搞防护服、口罩,也发起爱心募捐。同时我们对医务人员使用防护服也严格要求,只有一线的进病房的人才能领防护服。不过现在已经好多了,防护用品是由市指挥部来统一调配,多少医护人员,需要多少,报上去,每天配送过来,物资这一点基本已经缓解了。

国家医疗队通道。新京报记者向凯摄

国家医疗队通道。新京报记者向凯摄

新京报:疫情发生以来,你们的工作状态是怎样的?

陈国华:我从1月21日(腊月二十七)之后就没回过家,一直在办公室住。我们很多医护人员也是在酒店、医院住。在成为定点医院之前,我们也有发热门诊,收治发热患者;我们还参与了援建第五医院,我从大年三十过去援建,一直到初五才回来;之后又参加隔离点建设,与协和医院两家共同去建江汉方舱医院。一波接一波的工作,直到最近两天才稍微感觉平静一些。当然改造定点医院的工作量还是最大的。

现在,医护人员每4-6小时轮班一次,重症一般是4小时,其他的有些是6小时有些是8小时,有了国家援助队的帮助,现在跟之前比轻松了不少。

新京报:你们觉得应对疫情的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

陈国华:大年三十那几天,不仅是工作电话,还有些求救电话,亲戚、朋友、病人、职工,都来电话,要帮助解决住院问题,我只能回复他们想办法,但其实也没有办法。除夕那段时间主要是无序,工作量大、急迫,突然之间与病毒狭路相逢,刺刀见红,没有后援,只有拼命,那个时候是一片混沌状态。现在有所好转,形势每天都不一样,我每天处理的问题也不一样,还都是紧急的,但总的来说比以前有章法了。

新京报记者向凯通讯员严睿

相关阅读:
中青报:有序迎来久违的“春色”与防疫两不误 车俊在丽水督查:以深化“三服务”保防控保民生保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