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新京报:"严格防控疫情"与"保障个体权利"并行不悖

原标题:“严格防控疫情”与“保障个体权利”并行不悖|新京报专栏

文|连清川

越是在疫情之下,越需要对公民权利和法治精神的细心呵护与谨慎执行。

▲资料视频截图

▲资料视频截图

疫情阻击战依旧胶着。此次新冠肺炎病毒之“狡猾”,如果不能称之为史上罕有,至少整个医疗行业都为之侧目。在严峻疫情下,部分地区更加严格的管控出台,既在意料之中,也是切断病毒传播路径的必需,对此绝大多数民众都能理解。

可最近极个别案例的出现,反映出一些政策在基层执行过程中还是需要避免走样。此前网络上传出一段视频,一家三口在家打麻将被举报,结果冲进来一群“红袖章”,二话不说便砸,而在市民辩解之时,更被拖出去殴打,麻将桌更被砸翻捣毁;还有一段视频,是一家四口人在家打麻将被迫认错。

这些反常和过激的处罚,显然并不符合发布封禁令的初衷。到目前为止,全国各地最严格的举措也不过是“足不出户”。这意味着,无论在如何危急的状态之下,“家门”仍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门槛,自觉在家中隔离的民众拥有完整意义上的个体权利——无论是与家人同桌吃饭,还是打牌娱乐。

公民的个人住宅,除非在公检法等机关的犯罪调查搜查令等支持下才能进入;个人的私有财产(麻将桌)也必须在相关机构的批准下才能处置。疫情防控确实意味着,有些权利得做出让渡,但有些法定程序不能轻易逾越。

“防控疫情”不是暴力执法的借口,相反,这些粗暴的行为,还可能将正常正当的疫情防控引向极端,成为防疫的阻碍。

越是在疫情之下,越需要对民众的权利和法治精神的细心呵护与谨慎执行,因为在防疫之下,人们会因为“禁足”产生创伤与焦灼。若执行手段太粗暴,可能会激起民众的不配合——这很容易走向疫情防控的反面。

毋庸置疑,在对疫情的网格化管控责任很多都落在基层的背景下,很多基层工作人员难免出现过度反应的情况。但在严格的防控令下,保持文明执法和人文关怀,也并非只是跟现实“隔离”的“理想状态”,而恰恰是基层高效防疫的需要。

基层面临的问题或许的确粗糙,但越是粗糙,越不能粗暴;越是千头万绪,越不能偏离重心、眉毛胡子一把抓。如果把防控力量都去盯着每家每户里面有没有“聚众打牌”,那对于基层防疫干部来说将是多大的压力和难度?将重心放在该防之事上,基层防疫干部肩上的负担或许也能轻些。

公共卫生危机,的确来自于公共生活。但正因为流动与贸易的公共生活,给中国带来了富足与中国整体卫生水平的提升。防范与治理公共卫生危机,所依赖的,恰恰也是整个国家数十年来所奠定的公共卫生制度。

相信科学,相信政府,履行个人义务——这是我们终将战胜这次疫情的心理支撑与义务支点。而将疫情防控赋予的权限扩大化到罔顾程序、什么都管的程度,只能带来更坏的结果。

边界在哪里?惟有“法治”二字。

□连清川(专栏作者)

相关阅读:
效果显著的清肺排毒汤 由多个外感热病经典方优化组合 七部门联合印发消费扶贫行动通知 促进贫困地区扶贫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