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新京报:大“疫”当下请记取乡村的力量

原标题:大“疫”当下,请记取乡村的力量

2020年春天的这场疫情,改变了许许多多的事情,生产、生活、生存,在疫情面前,都变得和以前不一样了。

奋力抗疫的一线,彻夜加班的工厂,输送物资的通道,每一个地方,都牵动着人心。

还有一个地方同样令人瞩目,就是乡村。在这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抗疫中,乡村展现出了很多令人惊叹的能力,不少乡村的防疫措施都被冠以“硬核”的称呼,比如遍布乡村的“大喇叭”,就是此次乡村防疫中的“明星”之一。

在很长时间里,乡村一直被认为是组织化程度不高、散漫难管的领域,然而,这一次乡村抗疫防疫的成绩证明,乡村的凝聚力、行动力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农民仍旧是最淳朴、最具有奉献精神的人。

不仅如此,在抗疫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更多动人的故事,有的农民自发捐助蔬菜物资,还有的农民自己买菜送到武汉,更多的农民,在这个特殊的时候,仍旧在土地上劳作、在工厂里加班,为疫情中的人们生产和输送着重要的生存和防疫物资。

近日,新京报乡村频道采访了全国多个乡村,了解他们各自的抗疫故事。

有的村庄,群众自愿在路口值班,登记过往车辆,劝返往来客人;有的村庄,人们早早下地,在蔬菜大棚里辛勤劳作;还有的村庄严防死守,成为隔离疫情的堡垒……

过去数十年中,乡村长时间发挥着社会减压阀和稳压器的作用,“农村的问题解决了,中国的问题就解决一大半”,这句耳熟能详的话,在今天依然没有变。“疾风知劲草”,在疫情中,乡村和乡村里的人们,用最“硬核”的表现,告诉世界,他们仍旧是最值得信赖的人,仍是这个社会最坚实的“后方”。

他们的贡献不应该被忘记,同时,他们的牺牲更不应该被忘记,无数外出务工的人,在今年春天推迟外出的时间,不再流动,减少疫情传播的机会,而他们自己,则承受着收入降低、生活水平下降的负担。无数农业生产者,他们坚持生产,但却承受着农资缺乏、农产品销售不畅的压力。村村隔绝的状态,无疑给遏制疫情带来了巨大的帮助,但也必须让所有人了解,他们为此付出了何种代价。

新京报记者周怀宗

相关阅读:
超市账单显示:重庆居民生活消费回归理性 湖北孝感确诊新冠肺炎人数为何大幅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