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这6个术语您都懂吗?
新京报讯(记者张羽耿子叶曹晶瑞)2月5日,中共中央与国务院发布《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也就是“中央一号”文件,内容涵盖脱贫攻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以及农村基层治理等多个方面。其中不乏一些专有术语。经梳理全文后,新京报记者列出以下六个名词进行解释。
农业文化遗产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改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其中提到“要保护好农业文化遗产”。所谓农业文化遗产指的是人类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创造并传承至今的独特农业生产系统。
作为农业大国,辽阔的地域和悠久的历史使得我国农业生态系统呈现了丰富多样的形态。北方的旱作、南方的水田,不同地区孕育出各有特色的农业作物。
今年1月,农业农村部曾公布了第五批、27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据农业农村部官网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06个地域农耕文化入选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涵盖粮食栽培、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等多类农业生态。
扶志扶智
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2020年的扶贫攻坚进入全面收官。在提出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时,文件强调深化扶志扶智。
所谓扶志扶智是相对于物质帮扶而言。扶志指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在帮扶困难群众改善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唤醒贫困群众作为最广大劳动者的劳动激情与脱贫意识。
扶智指提升贫困群众劳动致富的思维能力,通过教育培训、引导等方式,训练贫困群众创新创业的思维能力,让贫困群众有能力脱贫致富。
扶志扶智两者均强调了作为脱贫工作中的主体——农民个人的主动性和思考能力。以此为基础,更好地防止脱贫后返贫现象,保证农村持续发展。
订单农业
在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展富民乡村产业”中提到,通过订单农业、入股分红、托管服务等方式,将小农户融入农业产业链。
这里的提到的“订单农业”方式具体指什么?又如何助力小农户融入农业产业链?其实订单农业从字面上并不难理解,也可以称为合同农业、契约农业,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
在这种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中,农户根据其本身或其所在的乡村组织,同农产品购买者之间签订订单,订单中规定农产品收购数量、质量和最低保护价,农户以此组织安排农产品生产,双方享有相应的权利、义务和约束力,不能单方面毁约,这种农业产销模式即是订单农业。
做过订单农业的农民表示:“手中有订单,种养心不慌。”由此也可以看出,订单农业的发展很好地适应了市场需要,避免了盲目生产,有利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企业盈利,实现了农户和农产品购买者之间的双赢,进一步助推农村经济发展。
而在实际产销中,搞好订单农业,离不开诚信经营。也就是说,农民和农产品购买者都需要契约精神,当市场价格高于订单价格时,农民不能毁约;当市场价格低于订单价格时,农产品购买者不能毁约。只有各方建立信任并且认可长期合作,才能获得更大收益,订单农业才会稳定发展。
高标准农田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加强现代农业设施建设”中提到,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所谓“高标准农田”,是指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的耕地。
高标准农业,直观上给人高大上的感觉,其实对应“高科技”,带来的是农业种植方式的变革,高效、省时、省力和农业循环可持续,颠覆了人们对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认识。
实际上,我国从2011年开始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建成高标准农田有6.4亿亩。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亩均粮食产量提高100公斤左右,亩均节水24.3%,化肥、农药的施用量也分别减少了13.8%和19.1%。
2019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22年,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以此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到2035年,通过持续改造提升,全国高标准农田保有量进一步提高,不断夯实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础。
“银保担”
指的是银行、保险机构、担保公司。
2017年11月,《农业部办公厅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办公室关于政策性金融支持农村创业创新的通知》明确,要切实加大政策性金融支持农村创业创新特别是项目建设力度。
家庭农场
指的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家庭为基本经营单元,从事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是现代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
2017年底,《农业部关于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要充分认识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重要意义、把握家庭农场基本特征等。
新京报记者张羽耿子叶曹晶瑞
责任编辑:范斯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