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别来无恙:你别来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每逢春节,久别重逢的亲人故友们最深情的感慨莫过于一句“好久不见,别来无恙”。而在今年,疫情紧急,“别来无恙”一词被人们赋予了新的含义——“你别来,我无恙”,成为朋友圈中的流行语,用以表达亲友之间最为真实的祝愿。正如有网友写道:“让我们暂别亲情、暂别友情,将防疫情作为今年过年的头等大事,待山花烂漫时,彼此均安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说词语“别来无恙”。
“别来无恙”是生活中常用的问候语,亲友们相见或者写信时通常会用其问候对方,以表关心。在这个词语里,“别来”很好理解,即分别以来,那么“无恙”是什么意思?它又是怎么变成问候语的?
《说文解字》解释“恙”字为“忧也”,说“恙”的本义是忧愁,忧心。清代段玉裁注:“古相问曰‘不恙’,曰‘无恙’,皆谓无忧也。”他解释说,“别来无恙”就是问对方是否别来无忧——最近没有什么忧心的事儿吧?
还有一种解释更为有趣,出自西汉东方朔所著的《神异经》。书里写道:“北方有兽焉,其状如狮子,食人,吹人则病,名曰。”王利器先生在《风俗通义校注》中说“与恙为二字,合而一之。”据此认为恙是一种猛兽。“别来无恙”,就是问候对方最近挺安全吧?没遇到什么危险的猛兽吧?
以上两种解释都能说得通,但学者们更倾向于认为:恙是一种疾病。这一说法从今天我们常用的词语中也能得到佐证:如“身体抱恙”“安然无恙”中的恙字均表示疾病。东汉学者应劭在《风俗通义》中解释说:“无恙。俗说:恙,病也。凡人相见,及通书问,皆曰‘无恙’。谨案:《易传》:‘上古之世,草居露宿。’多被此毒。恙,噬人虫也,善入人腹,食人心,人每患苦之,故俗相劳问者云无恙,非为病也。”按照这种说法,“恙”是一种在草丛中聚居的虫子,被它咬了之后就会生病。
当然,《易传》说这种虫子“善入人腹,食人心”,实在有些过于耸人听闻了。从医学上说,“恙”其实就是恙虫,又称恙螨,可传播疾病。恙虫病就是恙螨幼虫叮咬人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有持续高热、皮疹、局部焦痂和溃疡等症状。恙螨寄生的地方通常是杂草丛生的野外环境,上古时期卫生条件差,人们露宿野外,因此常常会患上恙虫病。而那时医学不发达,这种病的死亡率是很高的,所以《易传》中才会将“恙”称为“噬人虫”。
恙虫病既然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古人见面的时候,生怕传染给自己,于是先互相问一句“别来无恙?”——朋友,您身上有没有恙虫啊?如果有的话可得说实话,千万别传染给我了!由此可见,那时食物的匮乏或许并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第一位的担忧——最切近的威胁、最迫切的关心反倒是恙患,以至于见面就要问一问。幸运的是,这种令古人谈之色变的恙虫病在今天已经很少见,甚至有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可以看出,人类存续的历程就是不断同自然灾害和各种疾病作斗争的过程,每战胜一种新爆发的流行性病毒,就在医学上向前迈进一步。就这样,我们在战斗中不断成长。
随着恙虫病的逐渐减少,“别来无恙”失去了最原始的含义,由生怕传染的担心变成了一句透着亲热和关切的问候语,比如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等文学作品中,都多次出现“故人别来无恙乎?”“兄台别来无恙!”的用法。
今年春节,“别来无恙”成为温暖人心的拜年方式。“你别来,我无恙”,这是把原本结构固定的成语拆开来用。可以看到,原结构的主语只能是一个,拆开后,两个不同的主语连接的结构承担了不同的陈述功能;原固定结构中的“别”字所表示的含义由“离别、分别”变为否定性的“不要”,在目前疫情严重的语境下实现了准确传递信息和表达特殊交际的目的,可以说是语言在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个新鲜范例。
“你别来,我无恙”,疫情在前,这个万家团圆的节日,注定有万家不能团圆。爱能让我们紧紧相拥,也能让我们主动远离:此时的不回乡是一种孝顺,此时的不出门是一种定力,此时的不聚会是一种修养,此时的不见面是一种科学。战胜疫情,需要众志成城,需要从每个人做起。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岁月既不静好,让我们一同负重前行。中华儿女在一次次磨难中成熟起来,更加团结,更加勇敢,更懂得爱这片土地,这种力量凝聚起来,就可以战胜一切困难。相信待到春暖花开之时,我们一定能笑着问候彼此:“好久不见,别来无恙!”(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郝思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