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不囤积口罩,尊重“不幸者”,是检视社会文明的标尺

原标题:不囤积口罩,尊重“不幸者”,是检视社会文明的标尺

一副副口罩,把人人的健康真正联结成一个只有“共赢”没有“单赢”的命运共同体

当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严峻,大量宅居者心情复杂,整个国家、社会、市场和个体都面临一场应急大考。

在这场大考中,医学科学家、医务工作者勇敢地冲在风险的最前线,普通劳动者坚守在保障国家和社会运行的第一线。他们担当得起最高的敬仰和铭记。这场大考,不仅将检验国家的风险治理体系和医学科技能力,而且将如一把尺子,准确地检视这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根据近日的生活经历和扑面而来的各种信息,这里呈现两点观察和思考。

人人都有口罩,个人才算真有口罩

按照国家防控要求,人们现时应该少出门不聚集,出门佩戴口罩,平时勤洗手多消毒。然而,一个不争的现实是,现在口罩、酒精等日用品普遍缺货。即使是在北京的药店和各大超市,这几日也很难买到这些用品。也许一些“神通广大者”可以通过特殊渠道搞到一些口罩、酒精,但是那些只能到商店购买的普通人,定是买不到的。

在疫情肆虐的日子里,这些日常用品的生产能力固然很难一下子满足奇高的需求,尤其是恰逢春节假期,很多工厂工人放假返乡,一时难以恢复产能。但是,据我观察,造成口罩一副难求的现状,可能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有些人抢货囤货的习惯。

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多购买一些生活必需品,无可厚非。全国14亿人也都有同样的生活必需品需求,若每个人都购买满足稍多时日消耗的生活必需品,就必然造成一定的供应紧张。这些完全可以理解。

然而,有人一下购买几十瓶消毒液,平时难见断货的方便面货架上居然也会空空如也,有人一下购买够用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口罩。像这样遇到点事就抢货囤货,那么市场必然会在短期内出现严重的缺货现象。

其实,若人们能够改变这种遇事就抢货囤货的习惯,适当购买如满足一个星期的物品,按照中国的商品库存以及生产能力,口罩、酒精等日用品的缺货现象也许不至于如当下这般严重。或许,目前的口罩缺货并非14亿人口的平均缺货,而是因为部分人不必要的抢货囤货造成的结构性缺货。

这种抢货囤货现象折射出一种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心理品质。但是,对于传染病疫情这样的特殊事件,这种心理品质不仅危害他人,也严重地危害自己,是一种极不明智的行为。原因很简单,口罩是切断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途径的有效装备,一个人戴口罩防止他人飞沫传进,与他人戴口罩防止飞沫传出,是同样重要的。倘若一些人有口罩佩戴,另一些人没有,此时佩戴口罩的人会感觉到安全吗?显然不会。尤其是,越是普通人越不容易买到口罩,而越是普通人若出现可能感染则越需要乘坐公共交通前往医院,此时就更急需戴上口罩。显然,这些普通人都能够有口罩佩戴,对于保护自己和其他人同样重要。只有人人佩戴,才能真正起到切断传播途径的效果。也就是说,只有人人都有口罩,每个人才算真有了口罩。

一副副口罩,把人人的健康真正联结成一个只有“共赢”没有“单赢”的命运共同体。此时,人人应该关心其他人是否有口罩,有口罩的人应该更为缺少口罩的人而焦虑。因此,此时我们应该做的根本不是抢货囤货,而是捐货献货。例如,备够一周用的应急数量(有超过一周使用量的人们把多余的口罩捐献出来),下周接着购买,这样人人都为日用品的平稳消耗贡献了力量,或许也就满足了人人都有口罩戴的需求。实在不必囤积一个月甚至一年、一辈子也用不完的口罩,既不利人,也不利己。

人人都有尊严,个人才算真有尊严

自疫情得到公众广泛认知,尤其是病毒人传人的信息公开之后,人们对疫区武汉市或湖北省的人员倍加谨慎。武汉封城之后,有些流动到省外的湖北人遭遇了各种难以言说的被排斥、被拒绝、被歧视的经历。有的找不到宾馆,有的家门口被贴上告示,有的家门直接被堵被封……一夜之间,传承千年的仁爱之心、守望相助的中华美德和乡村文化共同体遭遇了一场疫情的严重冲击。

其实,这样的排斥与歧视,完全不是因为他们是湖北人或武汉人,而是因为他们是疫区人,因为他们有可能被感染了,也有可能传染他人。若这些人是北京人、上海人、浙江人,其结果也是一样的。在北京,若某个小区或某个学校出现了被感染者,这个小区或这个学校也立即会变成某些人心中的“湖北”或“武汉”。

无论是哪里人,只要是不幸的被感染者或者是密切接触者,就会立刻被贴上“危险者”的标签,甚至如“瘟神”或犯了罪一般,成为了被排斥甚至被谴责的对象。在微信群中,每每见到讨论如何控制被感染者的整个小区、如何躲避被感染者的区域,甚至声称连附近的道路都不能走,等等,恨不得将这些不幸的被感染者或者密切接触者从自己的生活区域中立即抹除。很少见到对被感染者或密切接触者的不幸表示理解、担心或关心,更少有考虑他们如何购买生活用品、如何照料老人孩子,等等。总之,只要你是被感染者或者密切接触者,你就不能影响我。

诚然,对传染性很强的病毒疫情,对被感染者和密切接触者进行果断严格的隔离,对疫区武汉实施封城,这些都是必须采取的科学有效措施。

然而,这种物理手段只是一种技术手段,不应该扩大化为情感隔离或言语歧视。那些被感染者或密切接触者,本身已经遭遇巨大不幸。对他们实施的是物理隔离,而不是情感隔离。他们并非罪人,在如此不幸的境遇下,实不该再受到言语的歧视或谴责。与物理隔离相比,言语上的歧视或谴责极易使他们产生心理愤怒和悲观感受,造成二次不幸,形成严重的心理创伤。

在如此严重的疫情面前,面对不幸的感染者和接触者,我们需要物理隔离,更需要情感的凝聚,更需要理解和关怀。我们需要“武汉加油”那般关心与自己相隔千里的疫区人,而不是“离我远点”那样歧视与自己距离很近的周遭不幸者。

疫情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疫情中的不幸者,或未来不确定性中的某种不幸者。只有这次疫情中的不幸者被社会赋予尊严,每个个人才有可能在未来的幸与不幸中享受尊严。否则,这次的歧视者或谴责者,也可能成为下次的被歧视者或被谴责者。

反思灾难过程,修复社会文明

面对严峻疫情,作为从事“软”科学的社会科学工作者,我一直坚信,只要发挥强大的国家动员能力和医学科技实力,当下难关一定能够渡过。而面对疫情中的各种社会现象,我也坚信,文明的社会行为和积极的国民性将能够助力国家渡过难关。

在当下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太多的国人展现出了极为优秀的众志成城、共渡难关的精神品质,默默地创造着一幕幕令人感动不已、落泪不止的真实故事。这里讨论的口罩缺乏与不幸者对待现象,并非国人特有,其他国家和地区也会出现类似现象,甚至更为严重。

重要的是,面对任何一次天灾或人祸,人们都需要反思这一过程中的受害者、施害者或参与者。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文化建构,人们可以借此分辨出应该遵守的道德和承担的责任,从而修复社会文明、弘扬民族精神,形成社会团结。

□叶敬忠(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教授)

编辑张树婧校对李项玲

相关阅读:
河南又一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成功治愈 防“疫”意识哪家强?“硬核”标语又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