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连线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马靖:已抵达希望尽快进入工作
新京报讯(记者戴轩)1月26日下午3点,首都机场聚集了一支由121名“白衣天使”组成的抗疫医疗队,他们来自北京地区6家知名医院,前往武汉一线支援当地疫情阻击。1月26日晚9点,记者连线上已经抵鄂的前方专家、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医疗队队长马靖,她介绍,目前队伍仍在前往驻地的途中,最关心要支援哪家医院、承担哪些工作,希望能尽快投入抗疫过程中。
援鄂医疗队队员集结。摄影/新京报记者王嘉宁
下午报名晚上组队部分科室全员申请“上前线”
新京报:前方现在情况如何?
马靖:还在前往目的地的过程中,大队伍都在一起。我们下午到的,现在可能交通有些管制,路上绕了绕,应该快了。
新京报:什么时候接到要去武汉前线支援的消息?
马靖:昨天收到的通知。下午医院内部宣布了消息,接受报名,晚上7点多定下来最后的名单。
新京报:间隔挺短的,同事们积极性高吗?
马靖:响应得很快,同事们都特别踊跃。有的同事本身就在发热门诊工作,这次主动报名;我们科室一个同事不久前刚做了大手术,但特别想参与工作去一线,说自己恢复得可以了;有的科室全员报名。只要是条件合适的,今天还在报名后续梯队的名单,我觉得很感动,这是凸显医生责任感的时候。
新京报:最后多少人入队了?
马靖:我们医院医疗队一共有20人,6个大夫,1位感控专家,还有13名护士。主要来自呼吸科危重症医学科、重症医学科、感染疾病科。我觉得人员构成,主要是为了充实一线的工作,国家医疗队,更大的责任会是复杂重症的救治吧。
援鄂医疗队所带物资。摄影/新京报记者王嘉宁
“去前方是医生责任”
新京报:你是怎么决定参加的?有没有担心过风险?
马靖:风险肯定有。但武汉的疫情是最紧急的时候,又和呼吸科密切相关,重症的患者基本出现呼吸方面的情况。我觉得去前方是医生的责任。
新京报:家里人支持吗?
马靖:没有跟家里人说。今年春节因为疫情的关系,一直在单位工作,父母都在老家,我一个人在家呆着,看到消息就报名了。他们不知道,我也不想让他们知道。
新京报:后来和他们有联系吗?
马靖:后来新闻发布了,有些曝光了名单,他们看到了给我打了电话。当时正在开会,迅速就挂了。不过他们应该也很放心的,会支持我的工作。
新京报:你有没有过抗击疫情的经验?
马靖:有过的。2003年参加过SARS医疗队,在老年医院那边。当时还很年轻,不到30岁,也不害怕,反而挺兴奋。科里也有专家已经在前方待了很久,挺踏实的。
新京报:这次的心情有没有什么变化?
马靖:确实不太一样。这次我算是年长的大夫,有了更多的责任,除了参与医疗救治,要对所有队员负责,这反而是比较考虑多的地方。不过队员们精神面貌都很好,很平静,我觉得还挺感动。有些同事年纪很小,我们队里最小的只有24岁,2个年轻人。
援鄂医疗队的护士们相拥着等待出发。摄影/新京报记者王嘉宁
希望尽快投入抗疫工作
新京报:出发前做了哪些准备?
马靖:做了很多准备,专业上的、思想上的。医院在很短时间给我们每个人准备好了生活方面的物资,还有一些防护的物品,一个人一大箱子,很充足。
新京报:都有哪些东西?
马靖:特别细致。比如牙刷、毛巾、拖鞋、袜子,包括口罩、手消这些前线比较紧张的物资,都有。行李很重,我们晚上七八点最后确定的时候,就已经都备好了。
新京报:你自己有做过哪些准备?
马靖:这些天一直参与会诊,跟进疫情,专业上不用特别准备。但确实要做一些心理准备,毕竟不是简单的值班。我们是第一次来武汉,还是需要比较多的沟通协作。物品方面的没有什么,这些都习惯了。
新京报:到武汉后主要承担哪些工作?
马靖:暂时还没有最终确定,还没有沟通到具体的细节。但是从我们人员配备的角度,应该是多方面的,以及前线最缺人手,可能主要还是临床一线的工作。
新京报:你现在最关心的是什么?
马靖:最关心会去哪家医院、做哪方面工作,想尽快进入状态。
■背景:
按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国家卫健委全力支援湖北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医疗救治工作,调派北京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6家在京委属委管医院抽调重症医学科、呼吸科、医院感染科专家共121人,组建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
新京报记者戴轩协作记者王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