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长白山下“送水记”

原标题:长白山下“送水记”

新华社长春1月20日电(记者褚晓亮孟含琪)悠悠长白山脉,茫茫林海雪原,天寒地冻,漫山皆白。一列黑色水槽车在雪地中穿行。

这是一列特殊的火车,只有车头和水槽车。它穿梭于长白山沿线的火炬沟、砬子河、珠宝岗等偏远村落,为百姓送去清冽甘甜的生活用水——45年,从未间断。

农历小年,记者与送水工一起登上52661次列车,开启长白林海送水之旅。

上午八点,记者赶到吉林省白山市泉阳工务段管线,穿过一段积雪没膝的小路,看到送水工黄卫东在作业。

老黄点燃了一团棉纱,弯腰放在车底出水口加热。天寒地冻,出水口处易结冰,每次停站老黄都要进行加热。

他登梯爬到车厢顶,将送水的铁管子对准进水口,清澈的泉水汩汩地流进去。

“这水好得很。夏天拿碗接,直接就能喝。”老黄告诉记者,泉阳镇拥有宝贵的矿泉水资源,喝起来“带甜味”。

一番操作,老黄忙了半个多小时。当时气温是零下23摄氏度,他身上又溅了不少水。

“今天很暖和了。夜间送水,零下三四十度也常有。”他说。

一切准备就绪。列车驶向泉阳站,记者与老黄在操作室等候指挥调度,操作室狭小,只能挤坐在地上聊天。

老黄说,这样的旅程要坚持两天一夜。

上午十点二十分,驾驶员接到通知,火车在鸣笛声中行进,老黄也将送水故事娓娓道来。

沿线平均海拔600米,地质状况复杂,几次打井出的水质量都不过关。为了解决群众吃水难题,1975年,铁路部门以泉阳站为中心向沿线送水。45年来,居住的人越来越少,送水车却始终坚持运行。

老黄是这趟线的第四代送水员,工作近6年,年均送水约100次。一路上与熬夜、寂寞相伴,但他说,这是工作。

“冬天最遭罪。”老黄指着湿漉漉的鞋说,调车作业时四处溅水,棉衣棉裤冻得像个冰坨子。之前同事老赵手套坏了,手粘在扶手上,一使劲,手掌表皮都扯了下来。

行驶的列车不时路过桥梁,两岸的树木似是不断倒退。

“我们本来也要往这送水,但现在没人住了。”老黄指着路过的几处平房告诉记者。

聊着聊着,火车驶进露水河站,继续等候调度指令。趁此时间,两位驾驶员和老黄抓紧吃午餐。

面包、香肠、矿泉水……“冬天饭菜凉得快,夏天馊得快,所以最方便的就是吃面包。”驾驶员杜洪峰大口嚼着面包说。

中午十二点二十分,列车再次行进,即将抵达火炬沟。

车速逐渐减慢,等候在井口的居民望着送水车,眼里充满希冀。

除了水井,这里到处是厚厚的白雪。记者从车头爬下时摔了一跤,雪钻进鞋里,刺心透凉。

“就等这水过年了!”居民田和打开井盖,井里水已经不多,他把粗管子一端插进去。

另一端,老黄将管子插在出水口,水急速流入。

“这水送得不容易,大伙都很珍惜。”田和指着邻居关明印说,“冬天怕井冻了,老关把他家棉被都拿来捂井盖了。”

水渐渐灌满,也到了与老黄告别的时候。记者则跟着老田挑水回家,看着老田小心地将水倒入水缸里。

“我们只用它喝水做饭。”老田指着院里一个方形大铁炉说,“洗脸、洗衣服、喂家畜,我们冬天用炉子化雪水,夏天去几里地外的小河挑水。”

炉子里是结成冰的雪水,老田不停向火里添柴。他说,约一个小时冰才能融化。

老田过去也是铁路职工。退休后他养了十几头牛和二十多只鸡,被拴住了身子没法离开。因为缺水,邻居逐渐走光了,只剩下七八户。缺水了,他们就给车站打电话。有时一夜睡醒了,井就满了。

“车站的人说了,哪怕就剩下一户,也会来送水。”田和说,这水是他维持生存的保障,也是过好日子的源泉。

相关阅读:
好玩│龙潭庙会、地坛庙会马上来了,玩转秘籍在此 重庆小米消费金融股东名单出炉,小米通讯持股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