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别将高校清退“超期硕博”跟“从严”画等号

原标题:别将高校清退“超期硕博”跟“从严”画等号

比起“一次性”集中处理,高校更需要加强的是对学生过程管理。

据报道,近30所高校近日公布了超过1300名硕博研究生的退学名单,其中包括部分知名高校。这被媒体和专家解读为对研究生“从严”要求的信号。

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8年我国在学研究生273.13万人,其中在学博士生38.95万人,在学硕士生234.17万人。以此测算,清退1300名硕博研究生,只占在学研究生的万分之四。乍看起来,比例不高,但从严要求本就是从拿一小撮人开刀开始的。

可如果再具体分析各校清退的原因,实际上很难将“清退”与“从严”画等号。比如,去年底,延边大学发布公告称拟清退136名攻读硕士和博士的学生,引起舆论广泛关注,而这批硕博被清退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在学校规定的年限内取得学位并毕业。简单来说,就是严重“超期”了。

据公示的信息,拟被清退的学生中年龄最大的已经53岁,未毕业的学生中入学最长的达到了14年,有三人都是在2005年9月1日入学,入学时间至今跨度最短的也达到了8年。

而这些严重“超期”的硕博,有不少已经和学校“失联”多年,不来注册,学校也联系不上。说白了,就是本人不想读了。

媒体在报道时,对此也解释得十分清楚,如工作人员在接受电话采访表示:“有很多学生都是没有办理退学手续,就擅自离校。没有向学校报备,半道儿就不念了,消失了……这其实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我们今年一次性把历史遗留问题一起处理了,这些问题其实早就该处理了。”

这跟“清退硕博,让硕博不好混了”其实没啥关系,而是这些学生根本“就不想混了”,只不过,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到学校办退学手续,学校只有发公告清退。

部分学生被清退,对更多学生不乏启示:考研、考博要理性选择——盲目跟风考研,考上后才发现自己并不适合,或没有动力继续读下去,就把学籍挂着,保留在读研究生身份,这也是耗费社会资源。

更关键的问题是,高校本不该让长期不来上课、不注册的学生一直“失联”下去。

从学籍管理角度看,采取学分制管理办法,给予学生8年、10年,甚至更长时间,只要修完规定的课程学分、完成毕业论文,均可获得学位,是人性化的管理措施。但学生长期“失联”,学校根本联系不上,只有选择“一次性”集中处理,也说明对学生的过程管理不足。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关键就在于加强对学生的过程管理。去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就要求加强培养过程管理和学业考核,确保培养方案的严格执行。落实以教学督导为主、研究生评教为辅的研究生课程教学评价监督机制,对研究生教学活动全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监督。

具体而言,就是要落实导师的招生、培养自主权,以此提升导师的教育声誉和学术声誉意识,同时强化导师责任,用导师的教育声誉和学术声誉来保障并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在导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过程性管理、评价和淘汰,而不是超期之后的集中清退。

高校集中清退“超期硕博”,不能说明现在在“从严管理”,只能说之前太“松”了。这值得反思。

□熊丙奇(教育学者)

编辑佘宗明校对危卓

相关阅读:
中国海外宏洋去年净溢利预计增长逾60% 境内确诊218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