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城市道路“吞人”频发亟待整治

原标题:城市道路“吞人”频发亟待整治

13日17时左右,青海西宁公交站塌陷,公交车坠入其中,14日凌晨3时21分,西宁市政府新闻办和西宁市应急管理局联合召开第二次新闻发布会称,失联人员由2人上升为10人。

近年来,出现路面塌陷的城市越来越多。车辆、行人走在平坦的路上,突然路面塌陷,人或车陷入其中,人们在同情遇害者之余,也在担心: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原本最叫人放心的马路开始步步惊心?我们到底该反思些什么?

问题在地下,根子在地上。屡屡发生的悲剧拷问着城市基础设施的质量和管理水平,反映了我们对地下基础设施安全理念的不足、知识的缺失、技术的薄弱和管理的缺位,我国很多城市长期以来都主要集中于地上规划而忽视地下规划,偏重于地上的发展而忽视了地下的建设。不少业内人士指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和管护失序是路面塌陷的主因。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城市发生的地陷多为地下水过度开采和地下工程建设引起,城市化速度急剧加快,地上基础设施(如道路)大量硬化,而下水道没有改造、扩容,导致排水不畅,地下工程施工不规范、质量不高,加上老化破损,随着地面密集建筑群的工程效应,日积月累,最终诱发地陷。

如何让城市的路变成百姓的良心路、安全路、舒心路?我们应更加重视人们生命的价值,在规划设计和建设上尽可能周全细致、保证质量,不能把事故原因都归于“意外”。相关部门要尽职尽责,对老旧管线进行维修保养或更换,专项治理严控地下工程,市政部门要养护好城市排水系统,及时排除极端天气的大水,减少雨水的下渗。要加强地面沉降长期监测,利用探地雷达技术检测供水管网等发生泄漏情况,建设好城市综合管廊,把自来水管、污水管、电力管线、煤气管线、通讯电缆等管线统一囊括其中,彻底解决路面塌陷,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增强城市整体防护能力。

整合、规范地下设施管理职能,实现专业治理。

要进一步推进地面以下设施管理职能改革,明确地下工程的牵头部门,牵头各部门开展工程的规划、建设、运营、监测、维护和应急处置,统筹相关部门工作,让地下设施得到全过程的关注和有效治理,管住随意对马路“开膛破肚”等行为,统筹有序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保障地下空间的有序、安全开发。

提高监测预警水平,提前处置防范。

建立地陷的人防技防体系,常态化开展城市道路等重点区域塌陷灾害普查探测工作,采用最新的监测技术,通过大数据等技术进行分析,对相关单位和个人提出预警,使灾害的发生发展处于受控状态。继续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将预警体系落在基层、在社区,建立地陷在内的灾害预警机制,鼓励群众及时举报地面破损等表象,及时督促有关单位进行调查和修复加固。

强化基础信息摸查与风险评估,坚持科学治理。

加快对城市地质状况、地下水系、地下工程等基础信息的普查建档,采用三维探底雷达等最新探测技术,绘制地下空间一张图或者建设可视化集成系统,所有施工单位必须按图、按系统施工,避免对既有地下水系和工程的破坏。加大对地下空间的安全风险评估频率和力度,全面检查、评估地下工程,及时控制和消除安全风险。

强化工程勘察和施工过程管理,落实主体责任。

地铁、隧道等施工要进一步强化工程勘察安全职责,督促落实主体责任。在地下工程施工中,要尊重科学、尊重规律,加强对沉降、透水等的监测,详细制定处置预案,及时处置,防止事态扩大。

强化工程质量监管,尽量消除隐患因素。

建立起更为清晰的市政责任机制,相关道路、线路的产权单位应对地面及地下附属物经常性检查检测,形成制度,责任到人,避免人为“地陷”悲剧发生。监督要到位,健全问责机制,彻查事故发生的根源,是交通部门在修建道路的过程中有过失,交通建设部门就应该承担责任。地下的管线或管路铺设有问题,负责管线道路的部门就应该承担责任。修地铁等引起的建设部门就要承担责任。(郭义民)

共同借款协议解除 二代征信系统根据报送更新信息 中央政法委:完善跨区协作,打击网络套路贷等新型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