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上海唯一靠船出行的海岛真的有诗和远方?代表替百姓吐露无奈

原标题:上海唯一靠船出行的海岛真的有诗和远方?代表替百姓吐露无奈

摘要:精细化,不单单是要在各个治理层面,创新更加以人为本的治理办法,更要关注少数群体、特殊群体的生存需要。

上海唯一靠船出行的海岛真的有诗和远方?代表替百姓吐露无奈

许多人眼里,崇明横沙岛代表着“诗和远方”,它是上海唯一一个只能靠船出行的海岛,岛上风光明媚、民风淳朴。然而,横沙岛不仅仅是市民休闲的观光地,还是岛上3.3万户籍人口的家和故乡。

下午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专题审议现场,市人大代表、崇明区横沙乡东浜村党支部书记施海萍忙不迭地抢过话筒,要和大家吐一吐“苦水”。“你们可能想象不到岛上村民的生活。”施海萍有意提高了嗓门:“由于横沙岛和外界联通的唯一方式是坐船,缺少交通应急预案,一旦遇上大风大雾天气,船无法停航,人员就不能进出岛。上下班受阻也就罢了,最着急的是,岛上只有一个社区卫生中心。去年台风天,岛上一个70岁老人突发脑溢血,干着急没办法。海岛上的孕妇,常常要提前一个半月离岛等待生产。”

近年来,上海持续推进城市和乡村的精细化治理。精细化,不单单是要在各个治理层面,创新更加以人为本的治理办法,更要关注少数群体、特殊群体的生存需要。施海萍介绍,当前岛上村民不仅遇到出行困难的问题,出行成本也相对较高。

“如果要摆渡一辆小车,来回40元,摆渡一辆摩托车,来回28元;人来去一次,要10元。住在岛上、去市区上班的人通勤成本可想而知。”施海萍建议,希望将进出横沙岛的摆渡船纳入到上海整个公共交通系统,降低百姓出行成本。“这不单单是为了当地老百姓考虑,也是为了乡村振兴工作能够留住人才。”

施海萍说,目前全市9个涉农区都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但最关键的还是要建立起相匹配的人才队伍。然而,在乡村谈人才引进,几乎就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囿于乡村的交通以及设施条件,大多数上海农村很难招到外来人才,而本地村民的人口结构和科学文化素质又不能满足乡村振兴需要。

“就拿横沙岛来说,我们的海岛,绿色生态,宜人宜居,却不宜业。招来的人才往往培养了三五年,都想去待遇更好、发展更好的地方工作。还有些当地人,为了获得更好的医疗和教育条件,不得不举家搬离海岛。原住民都走了,乡村怎么办?当然,我也非常理解他们,岛上的医疗条件确实亟待改善。去年,我们岛上唯一一位牙科医生因为年纪太大离开了岗位,所以社区卫生中心的牙科不得不关闭,那我们那么多的老年人怎么办?我这个村书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市人大代表、奉贤区青村镇新张村党总支书记陶军贤也反映,目前,村里年年招人,年年缺人。“因为大学生村干部的薪酬只有5万块钱左右,工作又苦,平均一年半就要招新。留在乡村的各行各业全凭对农村的感情支撑。建议在教育、卫生等公共资源配套上,向乡村倾斜,帮助乡村实现人才“造血”。

栏目主编:张骏

文字编辑:朱珉迕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图片编辑:徐佳敏

相关阅读:
解读:如何看待2019年楼市表现,2020年如何走? 中国金花澳网签运不佳,王蔷第三轮或迎小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