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高风险科室配心理医生”是个好主意

原标题:“高风险科室配心理医生”是个好主意

高风险科室配心理医生,为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有利于在医患之间形成一个缓冲带,减少起摩擦的几率。

“高风险科室配心理医生”是个好主意

▲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急诊科主任熊辉。摄影/新京报记者王嘉宁

在北京市“两会”上,如何促进良性医患关系、保障医疗环境安全的话题,受到了人大代表们关注。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急诊科主任熊辉建议,在高风险科室配备心理医生(心理工作者)、志愿者,对特殊群体进行疏导干预,帮助其科学对待治疗,建立合理的医疗预期。

在身为医生的我看来,通过强化对部分患者的心理疏导来缓解医患冲突,是个比较可行的办法。其理由是,在高风险科室配备心理工作者,作为医患之间的第三方,有利于在医患之间形成一个缓冲带,避免双方直接产生冲突,也可避免矛盾出现螺旋式激化。

在当下,虽然有作为第三方力量“医调委”协调医患纠纷,但“医调委”一般是事后调解,在当下的医疗环境中,事前事中的第三方介入力量还比较缺乏。此外,高风险科室配心理工作者,对特殊群体进行疏导干预,这样前置式介入的预防效果也会更好。

揆诸现实,在很多伤医事件中,伤人者都被证实存在心理方面的问题。而且,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疾病对于人的心理有时也可以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就预防伤医和医闹而言,心理干预这个环节的确不能忽略。事实上,这问题已引发医疗系统尤其是心理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

值得一说的是,心理干预的确很有必要,但干预方式也应有所讲究。从常理上讲,有些人会对“心理不正常”有本能排斥,假如心理医生亮明身份找患者谈话,有些患者可能对此做法并不满意,会认为那是对他们心理健康度的否定。由此看来,即使要在高风险科室强化对部分患者的心理干预,也应顾及患者的心理感受,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介入比较合适。

同时,介入也不能等同于劝阻或科普宣传,对患者真诚的关心与帮助,应该作为介入的主要内容。假如心理介入能够帮助患者化解这些难题,一些患者也会因感受到温暖,而改变态度和行为方式,很多冲突就可以避免或降低烈度。

减少伤医案件,要科学及时地“堵”,更要行之有效地“疏”。而“高风险科室配心理医生”,就是在“疏”上下功夫。

□罗志华(医生)

编辑胡博阳校对刘军

相关阅读:
青岛:“哪吒女孩”春运忙 这3只“野鸭” 成为绍兴第351种被发现的鸟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