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专家热议算法推荐,多元化智能算法可以打破“信息茧房”

原标题:专家热议算法推荐,多元化智能算法可以打破“信息茧房”

与会专家认为,算法本身就具有反“茧房”本质,并且出于对用户价值的挖掘与利益的获取,平台也会不断地打破这样的信息茧房现象。

新京报讯(记者李碧莹)2020年1月13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与新京报联合举办了“智能算法的传播逻辑与价值迭代”研讨会。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陈昌凤,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刘德寰,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刘燕南,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彭兰,中国人民大学发展规划处副处长、副教授李彪,新京报社编委兼评论部主编于德清,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喻国明,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张洪忠等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对智能算法在传播领域的应用与影响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专家热议算法推荐,多元化智能算法可以打破“信息茧房”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喻国明正在分享研究成果

随着移动互联网与信息爆炸时代的到来,以智能算法为基础的内容平台迅速崛起。在这过程中,“信息茧房”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很多人认为正是因为算法的个性化推荐导致了“信息茧房”现象的产生。

对此与会专家有着不同的认识。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刘燕南认为,“信息茧房是一种模模糊糊、似是而非,或者压根不一定存在的东西,从大的学理来讲是没有通过证实的假想,缺乏实证支持。”

专家热议算法推荐,多元化智能算法可以打破“信息茧房”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刘燕南

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彭兰则认为,信息茧房现象其实是一种信息偏食造成的视野局限现象。彭兰进一步解释说,因为当前用户主要是通过社交媒体、信息网络和公共性信息平台获得信息。而这三种路径因为个人性格特点、路径依赖惯性和获得满足感的差异而存在信息固化、窄化可能,也就有可能导致信息茧房的产生。

那么因为智能算法的个性化推荐导致信息茧房现象的加重吗?对于该疑问,与会学者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喻国明认为,恰恰相反,算法本身就具有反“茧房”的本质。

专家热议算法推荐,多元化智能算法可以打破“信息茧房”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彭兰

有关研究表明,算法已经变得越来越多元化的,并且是在不断被优化、迭代的。这是因为今天的信息渠道如此丰富,而人们选择性接触又是如此之强的情况下,不太可能只依赖某一个算法平台来获得信息。

同时,这与平台的市场价值和利益相关。从市场角度出来,平台不会刻意去窄化用户兴趣;出于对用户价值的挖掘与利益的获取,平台也会不断地打破这样的信息茧房现象。新京报编委于德清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认为好的算法推荐与产品,其实是致力于打破信息茧房现象。

彭兰进一步补充表示,算法推荐也只能影响到分发机制问题上,如果信息供给本身就是不平衡的话,那么无论怎样分发,都将产生信息茧房现象。

专家热议算法推荐,多元化智能算法可以打破“信息茧房”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陈昌凤

所以,如果要打破“信息茧房”,彭兰认为还是需要从内容生产和传播策略的调整上同时进行。在内容生产上提供有公共价值、具有专业水准、多方面平衡的内容。在传播策略上,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陈昌凤指出,智能算法能够通过个性化搜索和个性化推荐两种路径改变单向渠道的传播模式,进一步实现降低信息茧房的可能性。

不仅如此,陈昌凤同时强调要将智能算法应用于新闻业,以发展智能新闻。陈昌凤表示,虽然人们都不相信算法新闻,但实际上研究发现智能新闻更加可靠、更加专业,所以我们重视智能新闻的发展。

对于智能算法之所以引起种种误解,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刘德寰认为这是由于算法缺乏人性化所致,因为新闻传播长期不重视算法研究,而中国的一些企业做算法研究的却又是典型的工程师思维。所以,如果要摆脱这种算法困境,出路只能是算法的人性化。

专家热议算法推荐,多元化智能算法可以打破“信息茧房”

▲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刘德寰

至于智能算法如何进一步迭代,喻国明认为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第一,算法型信息分发的控制变量升级,以“有边界的调适”到社会适应度与合法性的获得;第二,要解决所谓对于需求本身的不断逼近、详尽与全面把握过程。这是算法迭代过程当中两个方向,一个是融入越来越多价值维度,二是对价值维度上需求的描述越来越精准,越来越有结构化与总体性的特征。在这个意义上,不断优化算法才能更好地为人赋权,为人类服务。

校对:李世辉

相关阅读:
代表委员上“强国”丨圆梦小康不停步,改善民生再起跑 香港“两元乘车优惠”扩至60岁 57万银发族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