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高产玉米、韭蛆绿色防控体系等技术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

原标题:高产玉米、韭蛆绿色防控体系等技术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

新京报讯(记者周怀宗)10日,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公布。新京报记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获悉,该院多项成果获奖,包括“动物流感病毒跨种感染人及传播能力研究”“精准识别与检测技术实现农产品300种危害因子多残留确证检测”等。

据了解,国家科学技术奖是我国科学技术领域的最高奖项,下设五大奖项,分别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该奖于每年1月颁奖。

精准检测农产品中300种危害因子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王静团队研发的“农产品中典型化学污染物精准识别与检测关键技术”,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高产玉米、韭蛆绿色防控体系等技术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

测试农产品中化学残留的“试剂盒”。受访者供图

自2005年以来,团队在“863”计划等项目支持下,针对农产品中化学污染物精准检测仍存在前处理特异性差、核心识别材料制备难、检测通量低、灵敏度仍需提高等技术难题,不断创新,以检得准、检得快、检得多为目标,在分子印迹设计、核心识别材料创制、免疫检测增敏等核心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解决了农产品样品前处理不能精准特异性提取的技术瓶颈,研制了系列化学发光、荧光、酶标记等快速检测产品,突破了当前无可靠稳定的农药残留商品化免疫试剂盒的技术瓶颈,建立了包括系列高风险农药助剂及代谢物等600多种化学污染物的高通量检测方法,推动了我国农药助剂禁限用名单(征求意见稿)的出台。目前,该项目形成的技术、方法、产品、标准已广泛用于政府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和风险监测及企业自检,部分产品已出口海外,为保障我国农产品消费和贸易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高产玉米推广1亿亩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黄长玲团队的“耐密高产玉米新品种中单808和中单909培育与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高产玉米、韭蛆绿色防控体系等技术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

中单808。受访者供图

高产玉米、韭蛆绿色防控体系等技术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

中单909。受访者供图

玉米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目前已达6.32亿亩)、总产(2.75亿吨)最高的农作物,对我国粮食安全有重要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畜牧业快速发展,玉米需求急剧增长,提高玉米产量是我国玉米生产长期以来首要任务。

黄长玲团队针对玉米群体密度的增加玉米单穗粒重、结实率降低,抗倒伏、抗病、抗旱能力下降的问题,确立“三高三抗”(高密度、高穗粒重、高结实率、抗倒伏、抗病、抗旱)的耐密育种新思路,建立高效玉米育种技术体系,创制的优良自交系15个已被多个单位利用。

团队育成耐密高产广适新品种中单808和中单909,创建生产技术体系。两品种累计推广超过1亿亩,增收粮食53.1亿公斤,实现了大面积推广。

29年不间断的饲料数据库

由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熊本海团队开发的“家畜养殖数字化关键技术与智能饲喂装备创制及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高产玉米、韭蛆绿色防控体系等技术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

自主创新的7大家畜智能饲喂设备。受访者供图

该研究由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牵头,联合其他6家单位历时29年研究完成,主要针对我国家畜精细养殖全面数字化的需求,开展了“饲料营养数据库与家畜营养动态模型构建”“家畜电子标识及智能饲喂设备创制”及“环境精准控制及养殖过程数字化平台研发”3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多项创新性研究成果。

29年来,项目组长期收集、整理、补测补遗、标引及入库不断出现的新的饲料原料的养分数据,分类构建了涉及731项属性数据的79个核心数据集,建成了标准化的“中国饲料样本数据库”及“中国饲料实体数据库”,网络化贮存管理5971种饲料实体及62万套以上不同年代及种次的、具有饲料描述及属性数据的饲料原料样本;结合饲料原料营养成分大样本分析数据,构建了352套单一及分类饲料原料的有效养分预测模型。通过对预测模型的长期验证与广泛应用,预测精度高达93%以上,年节省养分检测费用达1200万元以上,全面实现了饲料样本数据的升值应用。

韭蛆绿色防控体系让韭菜质量安全有保障

由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张友军团队研发的“重大蔬菜害虫韭蛆绿色防控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韭蛆”是一种常见的害虫,食性广,可危害7科30多种蔬菜,尤其喜欢取食韭菜。在无有效防治措施的情况下,韭蛆可造成韭菜减产40%-60%,严重时导致韭菜绝收。

经过17年的钻研,张友军团队明确了韭蛆在全国的发生危害规律,以及不同地域条件下韭蛆的共性生物生态学特点,揭示了韭蛆发生危害的灾变机制,找到了韭蛆的致命“弱点”和制约其种群增长的关键因子。

高产玉米、韭蛆绿色防控体系等技术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

“日晒高温覆膜”为核心的绿色防治技术体系。受访者供图

例如,明确了韭蛆成虫具有较弱的飞行能力,并揭示其强烈的趋黑性与特定的视蛋白基因表达有关,为研发特殊的色板监测预警技术奠定了基础。同时,明确了韭蛆成虫触角上的嗅觉基因与韭菜挥发物结合的机制,并从韭菜中筛选出两种能够与相关嗅觉蛋白结合产生强烈反应的硫代挥发物,开发成食诱剂产品。另外,还首次明确了高温是抑制韭蛆种群增长的关键因子,并利用韭蛆与韭菜对高温耐受性的差异,开创性地发明了“日晒高温覆膜”防治韭蛆新技术,在无需使用任何化学药剂的情况下,就能将韭蛆100%杀死,而且还能提高韭菜产量,促进其根系生长等。

过去3年,以“日晒高温覆膜法”为核心的韭蛆防控技术体系在山东、河北、山西、河南等13个省市韭菜主产区进行了推广应用,推广面积1100万亩次,增加菜农收入72.53亿元;同时,将韭菜原有合格率从不足30%提高到合格率高达97%。

有效管控茶叶中农药与污染物保障饮茶者健康

由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陈宗懋团队开发的“茶叶中农药残留和污染物管控技术体系创建及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高产玉米、韭蛆绿色防控体系等技术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

茶叶中农药残留级污染物速测卡产品。受访者供图

全球有30亿人饮茶,中国则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茶叶产地,全球每消费两杯茶就有一杯来自中国。然而茶叶中的农药和污染物残留影响了茶叶的“健康”属性。茶农手里的茶卖不出去,喝茶的人喝的也不放心,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的茶产业才能变好。

陈宗懋院士认为“要在国际上拥有话语权,要靠科研、讲道理,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喝茶喝的是茶汤。陈院士率先提出要以茶汤中的残留量作为制定茶叶中MRLs(最大残留限量)的原则,并被国际食品法典农药残留委员会、欧洲食品安全局等国际官方机构认可,重构了茶叶中MRLs制订的国际规范。依据该原则,制修订了6项国际标准,实现了我国制定农产品国际MRLs标准零的突破,避免了在欧盟和美国市场20%-30%的茶叶贸易损失。

如何选择农药直接关系到饮茶者的健康风险暴露。基于大量研究数据,团队建立了7个参数,5个评价等级的茶园农药安全选用技术,筛选出一批大量应用的高效、安全农药。这是我国第一个作物产前农药选用体系,解决了茶园农药安全选用问题,降低了饮茶者的高毒农药暴露风险。同时,茶叶中八氯二丙醚、蒽醌、六六六等污染物高超标、来源不明。团队探明了污染物在茶园土壤、大气、茶树以及茶叶生产等环节中的发生转移规律,明确污染源、提出控制技术,从源头上解决了茶叶中外源污染物问题,保障了饮茶者的安全。

项目成果在全球得到应用。MRLs制定规范已应用于国际权威制标机构,制修订的标准被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等产茶国应用。茶园农药合理选用使用、污染物控制技术已在全国18个产茶省推广应用,近三年累计推广超2712万亩,为我国茶叶质量合格率从80年代的60%到2018年97.2%的跨越式提升提供了保障。

科普助力小麦增收

由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赵广才研究员编著的《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关键技术百问百答》,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科普类)二等奖。

高产玉米、韭蛆绿色防控体系等技术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

图书作品(第一、二、三版)。受访者供图

粮食生产是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常年播种3.6亿亩左右,约占全国粮食面积的22%。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优质专用小麦、特别是制作面包的优质强筋和制作饼干、糕点的优质弱筋小麦需求量剧增。然而,我国近年大面积推广的小麦品种中,强筋类和弱筋类小麦分别占21.2%和3.6%,我国小麦品质类型普遍存在分布不合理,优质专用小麦占比较低的问题。

赵广才研究员自1979年以来,一直从事小麦栽培研究工作。他和他的团队历时15年,在我国10个小麦生态区开展生产需求调研,范围涉及100余个典型县、500余名科技人员、1000余个示范户、种粮大户和种麦农民,创作了《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关键技术百问百答》系列科普图书。

新京报记者周怀宗

编辑唐峥校对李项玲

相关阅读:
北京西站实现铁路、地铁安检互认 排队时间少一半 两高一部:驾车袭警等情形从重处罚 不得适用缓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