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农”墨重彩气象新——2019年全省农牧工作亮点综述

原标题:“农”墨重彩气象新——2019年全省农牧工作亮点综述

“农”墨重彩气象新,绿野歌欢农民笑。

春天的牧场里,膘肥体健的牦牛和羊群悠闲觅食;夏季的田野中,一望无际的青稞随风起伏;金秋的鱼塘内,冷水鱼欢快嬉戏;寒冬大棚中,油菜、蘑菇等蔬菜鲜嫩肥厚……在青海高原广袤的大地上,一幅幅现代农业蓬勃发展的美丽画卷尽收眼底。

农牧业兴则根底强,农牧民富则国家盛,农牧区稳则社会安。回望刚刚过去的2019年,我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以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产业提质增效和农牧民增收为重点,积极推动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战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激发农牧区发展活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孕育农牧业新动能,加快推进高原特色生态农牧业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种植业全面丰收、畜牧业攻坚转型、渔业生产增势不减、农畜产品质价同增,农牧业在2019年交出了一张硕果累累的成绩单。

农牧业农牧区经济调中稳进、转中向优,总体形势向好。到2019年12月,全年一产增加值增长4.5%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5%以上,延续了“双增长”的好势头,农牧工作亮点纷呈。

促生产稳基础

2019年3月1日,青海省政府与农业农村部共同签署《共建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合作框架协议》,联合印发《共建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工作方案(2019—2023年)》,提出“打造绿色生态农牧业样板、将青海建设成为全国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的总体目标,明确了6项重点任务、3项保障措施和三步走工作安排。

从促进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的“多赢”,到极大地改良土壤、改善水环境、净化空气,产生广泛的溢出效应,实现山水林田湖草资源永续利用,创建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的重要一步就是坚持绿色发展与质量兴农一起抓。

到2023年实现全省农作物有机肥替代化肥全覆盖,绿色防控全覆盖,农药使用量减少60%以上。实现这个整体目标任务艰巨繁重。

2019年,我省启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踏出了“试点先行”第一步。通过投资54557.7万元,在19个县(市、区)及11个国有农牧场完成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试点7.6万公顷,对11种农作物建立试验田59个,开展了测产评估工作。采购施用有机肥22.04万吨,玉树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和西宁市湟源县基本实现化肥零使用,全省化肥农药使用量同比分别减少24.4%、21.3%,有机生物农药用量同比增长70%,病虫害绿色防控面积达到21.1万公顷。

种植业化肥的禁用、农药的减量是绿色发展的关键指标,而产业的循环发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生态农业向前推进的绿色方向。

坚持“种养结合、农牧互补、草畜联动、循环发展”,推行种养结合、种养循环、秸秆综合利用、牧草生产机械化、粪污有机化,我省在农区、半农半牧区加大粮改饲力度,扩大青贮玉米、优质牧草种植范围,饲草种植面积达到4.43万公顷。

在牧区,构建“草畜联动”机制,在110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推广“草—畜—肥—草”生产模式。并经过全面调研,形成了《青海省大循环农业工作方案(2020-2025)》,以示范省创建为契机,探索建设现代生态大循环农业发展先行区。

针对循环利用体系建设这一短板,探索建立“养殖→有机肥生产→种植→养殖”的良性循环链,全省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0%以上。农田残膜回收率达到89%,无害化处置农药包装废弃物30余吨,回收处置过期兽药、废弃包装物16吨。推进农作物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原料化、燃料化”,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77.05%。

此外,实施“121”追溯工程,在10个县、200个合作社和规模养殖场、10个屠宰加工企业实施牦牛藏羊可追溯体系建设,目前,10个试点县实施方案已全部完成批复和报备,耳标佩戴、信息录入、建档立卡已完成。通过原产地的全程质量控制和便捷的信息采集,将高品质有机牦牛藏羊及其产品全程追溯,实现产销可对接、信息可查询、源头可追溯、生产消费互信互认。

抓特色兴产业

特色产业是推动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把土地变成金山银山的重要途径。在牦牛青稞产业振兴逐步加快的当下,我省各地立足本地资源优势,打造特色产业集聚项目,取得了良好成效。

去年3月,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牦牛产业园被认定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成为全省首个以牦牛产业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同年被确定创建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牦牛青稞产业三年行动计划”在我省全面实施,牦牛产业示范园、高原博物馆、牦牛文化主题公园等11个项目建设步伐加快。

因政策天时利好,青稞产量达到13.59万吨,增长42.7%。

为打响姓“青”品牌,组建“青稞产业联盟”,建立良种繁殖基地0.4万公顷,开发建成青稞β-葡聚糖等生产线8条,扶持4家青稞加工企业,启动建设青稞产业园。同时,加快牦牛、青稞等特色产业标准制修订工作,下达青稞标准11项。农业农村部已立项牦牛行业标准4项,青稞标准1项。

值得一提的是,在牦牛、青稞产业带动下,油菜、藏羊、冷水鱼产业迅速发展,生产、加工、销售体系不断完善,增产增收潜力不断释放。

2019年12月7日,青海牦牛公用品牌发布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掀起了打造“青字号”农牧品牌的新高潮。由此可见,我省特色农畜产品走出去已经是大势所趋。

去年我省修订印发了《青海省支持特色农产品省外营销窗口管理办法》,到2019年底,新扶持建设省外营销“窗口”共7个。至此,累计18个“窗口”成为青海特色农产品走出去的“桥头堡”。

与此同时,开展果洛特色农产品上海产销推介会、玉树特色农产品北京推介会和多种形式的对口支援青海省“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特色畜牧业对接活动。组织100余家企业和合作社参加了驻马店农洽会、安徽农交会、中国畜牧业博览会等一系列展销会,达成销售额近1000万元,签署销售合同4亿多元。我省特色农畜产品走出去实现新突破。

保稳定促民生

把村庄清洁行动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有效抓手,2019年我省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在春节、春季、夏季、秋冬四大战役中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据统计,全省共计清理农村生活垃圾40余万吨,拆除残垣断壁、乱搭乱建设施2万多处,整治非正规垃圾堆放点167处,整治率达到83.6%,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在300个村实施高原美丽乡村建设,500个村开展环境综合整治,100个村实施3万户农牧民居住条件改善工程,农村户厕改造已完成或开工6.3万余座。

以“百乡千村”示范工程为主,开展示范试点、人居环境整治等10大行动,乡村振兴实现新推进。全省在25个村(场)实施乡村振兴试点,完成60多项建设工程,在精神文明、乡村治理等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打造了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样板村。

乡村振兴是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抓手,而“菜篮子”的稳产保供,却直接关系到农民收入和城市居民生活。

强化“菜篮子”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我省扎实推进“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落实,首次对各市州“菜篮子”市(州)长负责制进行实地考核。

管牢青海人的“菜篮子”,让市民群众手中菜篮子里的食材更丰富、品质更新鲜,这也是我省农业部门为之努力的目标。

为此,2019年我省扶持建设100家以牛羊家禽为主的规模养殖场。针对生猪生产下滑实际,落实省农牧业发展资金7500万元,扶持新建或改扩建一批规模生猪养殖场。通过“点对点”调运生猪19.25万头、猪肉4.24万吨,保障了市场供给,全省生猪生产恢复态势明显。强化家禽、奶牛生产,畜禽、牛奶实现恢复性增长,丰富了群众“菜篮子”。同时,结合“大棚房”整治行动,落实设施农业政策,提高种植率,蔬菜订单、乡下采摘形式多样,蔬菜实现产销两旺。(王臻)

相关阅读:
哈新区江北一体发展区主要经济指标领跑全省 去年GDP预计增长10% 美伊冲突对中国三大通信运营商和中兴几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