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从周恩来工作生活中的10个瞬间读懂廉洁自律

原标题:从周恩来工作生活中的10个瞬间读懂廉洁自律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从周恩来工作生活中的10个瞬间读懂廉洁自律

肖像《深思中的周恩来》

周恩来,这是一个光荣的名字、不朽的名字。每当我们提起这个名字就感到很温暖、很自豪。2020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44周年纪念日,让我们一起通过这位伟人工作生活中的10个瞬间,感受他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优良作风与高尚品格。

1.“你们的心意我领了,请把这些茶点留给加夜班的同志吧!”

1943年3月18日,周恩来农历45岁生日。南方局的同志决定“热闹一下”,准备好瓜子、水果和糕点,想给忙碌中的周恩来一个惊喜。可大家一等再等,就是不见周恩来下楼。为了不让请他的同志为难,周恩来说:“你们的心意我领了,请把这些茶点留给加夜班的同志吧!”后来,周恩来只让厨房为他做了一碗普通挂面作为纪念。吃过面条,他再次开始繁忙的工作,一干又是几个小时。当晚,他写下《我的修养要则》,对自己提出了严格要求:加紧学习,努力工作,坚持原则,向群众学习。

2.“只要我当一天总理,邓颖超就不能在政府任职”

周恩来和邓颖超相濡以沫一辈子,从来没有违反过组织原则。他们结婚后曾经协商,两人可以在一个地方或一个机关工作,但不要在一个具体部门共事。几十年间,他们都遵守了这个约定。新中国成立初期,许多人对周恩来说:根据邓颖超的资历和她对革命的贡献,应该在政府里担任一个部长职务。周恩来坚决不同意,他说:“只要我当一天总理,邓颖超就不能在政府任职。”不仅如此,周恩来还多次在任职、调级等问题上尽量“压低”她。对周恩来这看似不近人情的做法,邓颖超毫无怨言地说:“恩来这样做,我很理解。”

3.“现在不能回去”他把在老家几代亲人的坟墓托人平掉把土地交公使用

周恩来对家乡淮安有着深厚的感情,然而自从他12岁离开家乡一直到离世都没有回乡。革命胜利了,为何不回家乡看看?周恩来有着自己的担心:“现在不能回去,一回去就找麻烦,亲戚们全找来了,我满足不了他们。”听闻家乡人要为他重修祖居祖坟,1953年2月,他委托中央办公厅干部转告淮安县政府“三点意见”,表明自己的态度:对自己童年时有监护之恩的八婶的生活费,今后由“周恩来本人每月汇寄”,“再不要政府照顾了”;祖坟要平掉,遗骨“装入罐中深埋”,把土地交生产队使用;驸马巷的房子不准修,不准让人参观,更不准宣扬他出生的那间房子,凡已有住户者,不准让人搬家。

4.“再穷也不缺那几身新衣服,但问题不是缺不缺衣服”

1958年1月,周恩来到杭州视察,随身带着自己的枕巾、棉褥子、床单、被子。被子是解放战争时期在梅园新村用的那一床,洗得已经泛白。枕巾用了又用,中间已经破损,周恩来就把破了的地方剪掉、两端重新缝上继续用。浙江省警卫处的同志实在看不下去,就趁他去开会的机会从后勤部门领了一条新枕巾给换上了。周恩来开会回来后发现换了新枕巾,就对浙江省警卫处的同志语重心长地说,我们的国家还不富裕,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即使以后富裕了,也不能丢了这个光荣传统。周恩来坦率地说,六七亿人口的中国就一个总理,再穷也不缺那几身新衣服,但问题不是缺不缺衣服,我这样做不光是一个人的事,而且是提倡节俭、不要追求享受,提倡大家保持艰苦奋斗的共产党人本色。

5.“我不进,那不是我的家!”

建国初期,周恩来搬进中南海西花厅。西花厅是清朝乾隆年间修建的老式平房,潮湿阴冷。身边工作人员多次提出修缮,都被周恩来回绝。1959年底,趁他和邓颖超出差外地,有关部门对西花厅进行了保护性维修。周恩来回京后生气地问:“谁叫你们修的?”他大声说:“我不进,那不是我的家!”他要求撤掉新添置的地毯、沙发、窗帘、吊灯等陈设。为了此事,他还在国务院办公会议上多次检讨自己,并对秘书说:“我身为总理,带一个好头,影响一大片;带一个坏头,也要影响一大片。你们花那么多钱,把我的房子搞得那么好……这样一级学一级发展下去怎么得了?”

6.“为什么只能调到北京?而不能调到外地去?”

周恩来严格要求自己的亲属,给他们订立了“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等十条家规。周尔辉是周恩来的侄儿,他的父亲是烈士。1952年,周尔辉被伯伯周恩来接到北京抚养,大学毕业后留在北京钢铁学院任教。1961年,周尔辉与淮安一位小学教师结婚,为解决婚后两地分居问题,钢铁学院帮周尔辉的爱人办理了由淮安到北京的调动手续。周恩来得知后,批评他们说:“这几年国家遭受自然灾害,北京市大量压缩人口。你们作为总理亲属,要带头执行,不能搞特殊化。照顾夫妻关系,为什么只能调到北京?而不能调到外地去?”于是,周尔辉和爱人听从周恩来建议,放弃已办好的手续,一起回到淮安工作。

7.“要知道现在全国有很多地方还比较困难哩,我不能住在这里!”

周恩来从不搞特殊化,1962年6月,他来到鞍山市视察,当时鞍山市刚建好一座新宾馆,当地负责人准备让他住到那里去。周恩来到宾馆一看坚决不住,他说:“宾馆为何要盖得这样好?要知道现在全国有很多地方还比较困难哩,我不能住在这里!”在视察中,周恩来又发现鞍山市还在新建的一个大礼堂,其中有不少地方仿造了人民大会堂廊柱式建筑的样子,于是他当即说:“什么?你们把人民大会堂搬到这里来啦!”然后马上指示:“这个礼堂不能用!”

8.“你能不能脱下军装回到内蒙古草原去?”

周恩来多次教导晚辈:“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我的关系,都不许扛总理亲属的牌子,不要炫耀自己,以谋私利。”她的侄女周秉健在内蒙古锡林郭勒插队,并从插队的地方入伍。1971年元旦,周秉健穿上新军装高兴地去见伯伯。不料一进门周恩来就对她说:“你能不能脱下军装回到内蒙古草原去?你不是说那里天地广阔吗?”周恩来告诉她:“你参军虽然符合手续,但这么多人里挑上了你,还不是看我的面子。我们不能搞特殊,一点也不能搞,应该让贫下中牧、工人的子女到部队去,你在边疆是一样的嘛!”周秉健听从了伯伯的意见,经部队领导同意,脱下军装再次成为一名插队知青。

9.“那么便宜,那不行。”他为一顿饭三付饭费

在外请客吃饭,周恩来从来都按照标准自费。1973年,周恩来陪法国总统蓬皮杜访问杭州。送别了客人后,周恩来为了感谢工作人员的辛苦,请他们吃了顿便饭。饭后,省里的同志要付钱报销,周恩来却坚决不同意,要求秘书去结账。结好账后,周恩来看到拿回的是“十元一角”发票,便说道:“那么便宜,那不行。”他交代秘书要按市价付足,饭店只好再收了10元。到了机场后,他还担心付的钱不够,又留下10元钱,托省里的同志转交饭店。

10.“我多付钱,他以后就不会再送了。”

面对老部下馈赠的土特产,周恩来一概推辞,实在推不掉的总是按市价付钱。一次,周恩来过去的警卫员托人从福建送来一筐桔子,并让人捎话说请总理尝个鲜。知道此事后,周恩来当即说:“我不要!”大家觉得这样做有点不通人情,就劝他道:“既然已经送来了,不能再送回去。”周恩来想了想便问桔子多少钱一筐,在得知是25元一筐后,他马上吩咐秘书寄回50元。周恩来解释说:“我多付钱,他以后就不会再送了。”

“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周恩来一生心底无私、天下为公的高尚人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中国共产党人优秀品德的集中写照,永远为后世景仰。(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刘芳源文字整理资料来源:人民日报学习时报中国纪检监察杂志检察日报解放军报等)

相关阅读:
超过美国 中国驻外使领馆总数成为全球第一 苏州人才新政征意见 本科学历有望“先落户后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