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019青海消费“马车”马力十足
编者按:
得益于时代的发展,消费升级已悄然到来,商品和服务消费融合发展,新型商业综合体蓬勃生长……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消费需求,进一步扩大了消费服务供给,激发了消费升级潜力。
数据显示,2019年1-11月份,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6.2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4%。随着传统消费提质升级,新兴消费风生水起。消费,正成为青海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
回首2019,我省出台多项政策措施,鼓励传统企业促消费,鼓励网络零售,促进电子商务打通渠道消费等,充分挖掘我省市场消费潜力,提升消费品质,促进消费增长……
回首2019,我省消费市场“靓”点十足,一系列应运而生的新消费和新业态为我省消费市场增添了新活力……
新零售新商业新消费新体验
关键词:新
当前,消费形态正从买产品到买服务的方向转变。青海以智慧商圈建设为重点,深入推进成熟商圈改造升级,为我省商圈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消费更加趋向于文化、休闲、实体体验等现代时尚需求,商圈在繁荣当地经济、增加税收和促进就业、发展现代商业业态、提升消费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展现城镇商贸流通业水平的“城市名片”和“商业风景线”。
按照《西宁市“十三五”现代商贸流通业发展规划》要求,西宁市“一主、一新、四副”为主体的城区商贸流通布局目前已初步形成。
“一主、一新、四副”即:一主,大十字—西门商贸集聚区城市商业主中心;一新,海湖新区现代化商业新中心;四副,商业巷商业副中心、建国路商业副中心、小桥大街商业副中心、城南片区商业副中心。
通过招商引资,以万达广场商业主力店、唐道637商业广场、新华联、新千购物中心等为代表的一批新的商贸流通项目陆续建成并已投入使用;红星美凯龙海湖店、王府井购物中心、中发源时代广场、天地巷子、北川万达广场、吾悦广场等一批新的商贸流通项目正在陆续入驻或建设中;海底捞、迪卡侬、HM、无印良品、物美超市等国内外知名商业品牌项目已正式签约入驻西宁市,对提升西宁市商业形象,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商业功能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黄金周期间,我省各零售企业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将线上服务、线下体验以及现代物流深度融合,推出各类新体验产品。如在唐道637商业广场、新华联等商圈,智慧商圈移动终端APP等平台均已建成,WiFi覆盖、O2O电商平台、商圈金融、智能停车、政务查询、社交平台、促销打折等功能进一步完善。如今,市民在商圈购物、吃饭、娱乐、停车等,用一部手机就能搞定。
一系列新零售、新商业的落地,不仅为市民带来新的消费体验,还加速着西宁市核心商圈转型升级,一个“线上+线下、商品+服务、零售+体验”的现代商圈体系正在形成。
同时,我省深入实施消费升级增效行动计划,新改建4个农贸市场,建成蔬菜零售、便民连锁网点200余个。各地组织本地重点百货、超市、购物中心、电器连锁企业、便利店、服装鞋帽专业店全年开展经常性打折让利促销活动,支持企业开展汽车促销活动降低销售价格,开展油品价格折扣等促销活动,引导家电销售企业对消费者给予适当优惠,以点带面激发消费市场活力,促进全省消费品市场平稳增长。
此外,消费升级的精彩故事每天都在人们身边上演:吃美味佳肴不必亲自下厨,动动手指外卖小哥就能把饭菜送到手中;看院线大片无需排队买票,手机订票还能选座位……
随着消费结构的优化调整,“互联网+”产品销售走俏,智能手表、智能摄像机、蓝牙音箱等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智能消费需求不断增长。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限额以上单位可穿戴智能设备、智能家用电器和智能手机同比分别增长145.8%、21.2%和121.2%。我省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转变,也让居民消费从注重量的满足转向追求质的提升,部分与消费升级相关的商品增长加快。
前三季度数据显示,智能手机增长2.4倍,可穿戴智能设备增长2.3倍,新能源汽车增长1.5倍。
随着我省一系列“新”的经济模式逐渐形成,青海人消费业态更加多元化,从传统消费转向新兴消费,从商品消费转向服务消费,消费需求逐步由模仿型、同质化、单一化向差异化、个性化、多元化升级。消费结构的升级,为我省经济发展提供了持续可靠的动力。
特色节会旅游屡掀消费热潮
关键词:热
2019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全省42家商贸流通企业10月1日-6日实现商品销售额1.6亿元。其中除了消费力旺盛的本地市民外,不少外地游客都在各大商圈进行了“贡献”。
“本来是来旅游观光,结果大多数时间都在商圈逛吃和‘买买买’了。”从外省来青旅游的张先生如此感叹。记者走访发现,在各大商圈的折扣让利、主题活动、互动体验等联动促销下,节假日里,像张先生这样本来是来游玩结果扎堆商圈消费的游客不在少数。
除了利用节庆假日,我省还依托本地特色“造节”,让消费需求释放出来。
11月8日—11日,我省借助第八届南京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平台,同期举办“2019年青海(南京)商品大集”。创新的方式和内容令“商品大集”取得了好成效,累计实现线上线下销售额和签约额1.11亿元,比上届增长5.47倍。
12月12日,“暖冬享美食、网上满意购”2019年迎两节促消费系列活动在西宁拉开帷幕。组织40余家重点特色餐饮企业和青海老字号企业,举办“迎两节青海特色美食网上大集”,开展实惠年夜饭、精致家常菜、让利吃海鲜等促销活动,推出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营造浓厚节日氛围。此次活动始于“双十二”网络购物节,收官于传统年货节,有力支持企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加快培育我省新的消费增长点,在惠民便民的同时,为青海的扩内需促消费以及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早在2019年二季度以来,省商务厅落实“会战黄金季”专项行动要求,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了“消费促进月”活动。紧抓节假日、文化旅游、农村赶集等节庆商机,围绕群众消费热点,通过上下促动、城乡互动、行业联动等形式,利用网络促销新业态,组织大型商贸企业、特色餐饮企业,举办商品促销、名优产品展销等形式多样的促消费活动,促进消费规模扩大和结构升级。
在国庆黄金周期间,全省各大超市积极备货,加大生鲜、肉蛋、蔬菜、水果等主要生活必需品的供应量。其中,青藏高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每日蔬菜调运量约1800吨,各地商业企业也抓住节日消费相对集中的有利商机,开展了系列营销活动。大润发、宁食集团、惠客家超市零售额分别增长了10.9%、3.1%和1.6%。
消费要热,不仅要让来的人消费,还要主动吸引人前来消费。夜市,是青海的一大名片,是本地人和外地游客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是游客深度了解青海文化的一大渠道。持续升温的“夜经济”也成为青海全域旅游的新板块,正在形成新的旅游消费热点。同时,高档餐饮转型升级,特色餐饮需求旺盛。据对全省10家大中型餐饮企业监测,节日期间共实现营业额279.83万元,增长16.3%。
2019年以来,青海旅游人气不断上涨,夏秋季节,全省新老景区成为网红,青海美景美食以及当地人文吸引着大批国内外游客,形式多样的自驾游、乡村旅游、民俗游、古镇游,更是让青海旅游不断呈现良好态势。
根据我省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2019年前三季度,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4459.5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8.7%;实现旅游总收入497.3亿元,增长18.0%。尤其在国庆长假,青海旅游市场加速升温,无论是省外进青客流,还是本省客流连日递增,我省接待国内外人数超过300万人次,自驾游车辆持续增长,全省入青自驾车超12万辆。从近几年的整体数据来看,青海旅游人数同比增长平均在20%以上。
同样体现青海特色的,还有7月举行的青海地方特色小吃大赛暨西宁美食节,吸引唐道637、小新街、新千夜市、鼎安名城步行街等特色美食街区的415家商户,为西宁市民和各地游客奉上了有口皆碑的美食盛宴。美食节举行的一个月,各分会场共计接待美食爱好者1380余万人次,累计营业额达近9000万元,美食消费拉动旅游经济成效显著。
在青海文化旅游节期间,西宁市组织商贸企业展示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产品,推进本地民俗特色产品和旅游文化体育商品促销活动,通过线上线下优惠促销活动,打造文化旅游消费特色。
线上线下结合打通消费渠道
关键词:畅
过去,买土特产要去乡下,买进口商品要去国外,既费时又费力。随着青海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购物渠道进一步被打通,市民在“家门口”买一切成为现实。
2019年的“双十一”,来自“阿里数据”的统计,“双十一”全天,青海交易额为4.09亿元,较去年增长14%。其中,对外销售额为2736万元,比去年增长2%。
2019年“双十一”,专注于冬虫夏草线上线下批发零售的青海秦仁堂商贸有限公司,又一次获得大丰收——全天收到5000笔订单,销售额425.88万元,连续8年稳居天猫虫草销售量排行榜第一。除虫草外,黑枸杞、红枸杞、藏红花也是热销产品,主要销往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省市。经营平安富硒红皮土豆的海东市正德电子商贸有限公司,卖出去了16万单土豆,共计800吨,销售额为435.2万元。
据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网络监管数据显示,我省具有企业电商网站的,青海有3716个,电子商务经营者2.2万户。2019年前三季度,全省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605.4亿元、同比增长18.6%。
陈先生在经济开发区开了一家餐饮店,但由于周边大量餐饮店聚集,经营惨淡。2019年年初,看着外卖行业火热,陈先生便在外卖平台注了册,开始了线上线下同步销售。“网络打破了线下店铺存在的地理限制,扩大了产品销售的区域。更重要的是,不少在网上下单的顾客,还会来到线下店铺二次消费,成功实现线上对线下的引流。”陈先生介绍,店里的熟食特色小吃很受欢迎,他正计划将这些特色小吃进行包装,在淘宝、微店等进行销售,丰富销售渠道。
随着消费升级以及电商崛起,我省以牦牛和青稞为主的特色农畜产品行业迎来了新机遇。大通牦牛肉、马铃薯粉条、黑金刚土豆……这些产自青海的特色农产品如今正通过农村电子商务走向全国各地的餐桌。
通过电商平台,消费者的“菜篮子”变得愈加丰盛,我省贫困地区农牧民的“钱袋子”也逐渐鼓了起来。截至目前,我省已建成地方特产馆14个,30余家省内知名企业开设网上专营店铺,九大类千余款特色产品实现触网营销,预计全年销售额将突破15亿元。
得益于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的实施,青海省搭建了一套电商公共服务体系、打造了一批“触网”农特产品、拓宽了一张农牧产品流通网、涌现了一群电商新农人、形成了一个电商扶贫大格局。
目前,我省已有5批41个县、市、区相继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按照国家创建标准,截至目前,全省共建成20个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188个乡镇级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站、1201个村级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点,以县城为区域中心,辐射乡镇村的三级物流体系逐步形成。
产品“双向流通”效果明显。据不完全统计,3批18个县通过电商进农村示范创建,累计实现农畜产品上行价值2亿元,其中,农牧区直接依托县乡村三级服务站点服务功能,实现线上消费1760万元、线上销售324.5万元。京东、阿里巴巴等知名电商企业平台和本土邮政、乐村淘、党报物流等电商物流企业,陆续成为推动青海省农牧区产品流通的平台载体,对区域发展特色产业起到了积极拉动作用。
同时,建成投运西宁国家电商示范基地二期工程,新建线上线下社区便利店25个;联合阿里巴巴集团成功举办“青海正宗原产地商品招商交流会”;上线运营“天猫青海原产地商品官方旗舰店”“柴达木枸杞官方旗舰店”等平台,持续拓宽我省特色产品网销渠道。
讲诚信守信用让消费更放心
关键词:信
2019年9月6日,以“弘扬诚信理念促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青海省“诚信兴商宣传月”仪式启动。
自2005年首次举办“诚信兴商宣传月”活动以来,我省已连续举办了14届,在加强诚信宣传教育,提升全社会诚实守信意识,优化消费环境和营商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9年我省在“诚信兴商宣传月”活动期间,深入开展“倡导诚信经营,助力消费升级”“质量分级评价,明白放心消费”等系列主题活动。采取通俗易懂、符合实际、贴近群众的宣传方式,让宣传教育“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进学校”,营造“守信者荣、失信者耻、无信者忧”的良好社会氛围。大力宣传行业领域诚信典型,曝光违法失信案例,褒扬诚信,震慑失信,引导企业自觉树立诚信经营理念。促进诚信建设与消费紧密结合,不断优化消费环境,扩大信用消费,提振消费信心,释放消费潜力,为消费提质升级注入新动力。
在2019年第37个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信用让消费更放心”论坛在西宁举办。
“信用”是一个企业吸引顾客、赢得市场最有用的法宝之一;也是消费选择最有效的催化剂。消费领域假冒伪劣、虚假宣传、支付风险、信息泄露、霸王条款等损害消费者权益的情况仍时有发生,经营者信用缺失的状况依然不容乐观,消费者的安全权、知情权、公平交易权、监督权等还得不到充分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消费信心和消费者满意度,制约着消费潜力的进一步释放。只有构建起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才能保证消费安全,也才能实现让消费者在产品消费中得到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信用体系建设也是我省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建立消费领域信用体系也是营造放心消费环境的首要任务。
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推动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营造出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倡导经营者依法诚信经营,自觉完善诚信经营行为,赢得消费者信赖和认可;鼓励引导消费者依法主张自身权益,积极行使监督权,主动参与消费后评价,形成让消费者敢监督、愿监督、能监督的良好社会氛围;积极发挥消费者协会对商品和服务的监督职能作用,加快建立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
2019年,我省发布《青海省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实施方案(2019—2020年)》,提出6方面26项具体举措,为促进我省消费提质升级绘制了“蓝图”。
《方案》从促进实物消费不断提档升级、推进服务消费持续提质扩容、加快推进重点领域产品和服务标准建设、建立健全消费领域信用体系、优化促进居民消费的配套保障、健全信息引导和宣传推介机制6个方面完善促进我省消费体制机制,提升优质消费供给,激发居民消费潜力,更好地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方案》中对提升住房消费品质、扩大汽车消费、发展壮大绿色消费、进一步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拉动农村居民消费梯次升级、全力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增加更多品质文化服务供给、着力打造体育消费竞争优势、大力发展养老事业、加大家政服务供给、促进教育培训消费等消费者关心和关注的方面制定了方案。
同时,鼓励我省企业制定实施高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全面实施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加大消费品质量监督抽查力度,定期开展全省消费品质量监督抽查,加强信息公开,对不合格企业依法严肃处理。加快构建“网上抽查、源头追溯、隔地查处”的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督机制。(谭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