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把农业科研论文写在大地上——记山西省农科院原研究员姚建民及其创新团队
新华社太原12月30日电题:把农业科研论文写在大地上——记山西省农科院原研究员姚建民及其创新团队
新华社记者王飞航
隆冬时节,天寒地冻,而在山西省武乡县故县乡十里坡村的龙晖种子专业合作社里,社员们正讨论得热火朝天。
“我家种了23亩谷子,今年因为采用了姚老师的渗水地膜新技术,比过去多产了4000多斤,总产量达到12000多斤,亩产从过去的300多斤,增加到500多斤。”十里坡村贫困户梁玉青说。
“这技术真不赖,能让谷子增收这么多,真是想不到啊!”龙晖种子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韩登科说,“这都是沾了姚老师的光。”
村民们口中说的姚老师,叫姚建民,过去是山西省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经济研究所的研究员。他从事旱作农业研究37年,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可使雨水下渗又能防止雨水蒸发的渗水地膜科技新产品和专用穴播机,配套形成了渗水地膜谷子穴播技术,能够使降水高效利用,大幅度提高了作物产量。
“在吕梁山、燕山沿线半干旱地区,农民一直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雨水多时能收点粮食,雨水少时收成很低甚至绝收。这些地方也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我们要做的就是将5毫米以下的降水转变成有效水,让这些半干旱地区的农民增产增收。”姚建民说。
大面积试验示范表明,应用渗水地膜技术的旱地粮食作物比普通地膜覆盖增产30%以上,比无覆盖的增产1倍,平均增产50%左右。“过去半干旱地区谷子亩产最多不过500斤,这几年我们在山阴县、神池县等地的几十万亩示范基地的谷子亩产都在1000斤以上。从脱贫到奔小康,在地里刨食的农民都有了增产保障。”姚建民说。
山阴县七里沟村党支部书记郝玉良说:“我们村采用渗水地膜配套技术种植谷子,亩产可达900多斤,与过去相比每亩增产500多斤,每斤保底价2.3元,亩均增收1000多元,种植户户均增收1万多元。”
目前,渗水地膜机械化旱作高产技术已经成了山阴县农民致富的“好帮手”,带动优质谷种植、特色小米加工、谷草饲料、谷草食用菌等一大批科技扶贫产业应运而生。
2017年,姚建民带领研究团队,在山西省40多个贫困县推广完成60万亩渗水地膜的覆盖,当年旱地谷子产量普遍达800斤以上,比传统种植亩均增产340斤以上,部分高产田亩产超过1000斤,帮助农民增收约4.08亿元。
如今,这项技术在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河北、辽宁等省区进行示范推广,累计推广面积达300多万亩,亩均增收300元以上,打造出一大批高产优质品牌扶贫基地,为贫困山区农户脱贫致富作出了突出贡献。
2019年10月,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揭晓,姚建民获得创新奖。姚建民说:“我深知缺水是导致山区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深知农业科技推广是多么艰辛,但千难万难,我们也要坚持下去,给农民带去更多实惠。”
63岁的姚建民已经离开了工作多年的岗位,退休后担任山西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理事长,但是他对农业的热情依然不减,身影时常出现在太行山、吕梁山、六盘山等深度贫困地区的田间地头,在农业科研领域孜孜不倦地探索,立志把农业科研论文写在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