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平谷有个行宫村因山建宫因宫立村
新京报讯(记者曹晶瑞)“这个行宫的模型,跟我爷爷给我讲的一模一样。”在一处沙盘前,平谷区刘家店镇行宫村 92岁的村民李振生说。
“因山建宫、因宫立村”——说起平谷区刘家店镇行宫村可是有些来头和历史,至于为何?到平谷区刘家店镇行宫村乡情村史陈列室就能找到答案。
刘家店镇行宫村乡情村史陈列室开馆仪式现场。通讯员崔东亮摄
12月30日,平谷区刘家店镇行宫村乡情村史陈列室正式开馆,对于村民来说,有了留住乡愁的地方。
清乾隆皇帝御笔“行宫”门额
新京报记者看到,陈列室整体建筑为清代风格,以行宫村历史沿革为主轴,突出行宫村历史地位、提炼乡情文化内涵、展示出美丽乡村行宫村的当代风貌。室中文字记述行宫村各时期、各方的发展脉络重要节点,图片和实物对文字记述的内容进行必要补充,模型和沙盘对历史场景进行微型复原。
游客在听村史讲解。通讯员崔东亮摄
“沙盘复原的行宫,跟我爷爷给我讲的一模一样,三层大殿,一个凉亭,宫墙是用石头浆砌的,宫殿是青砖黄琉璃瓦,我记事的时候,宫早拆了,但房址都在,我们小时候,一群小孩子经常到里面玩。”在一处沙盘前,村里92岁的老人李振生称。
据村里其他老人介绍,行宫村名的由来,是因为清乾隆、嘉庆、道光三位皇帝参拜丫髻山都曾在这里住过,建过行宫。这里离丫髻山很近,往北四里就到,当年的行宫前建有左仓右库两个湖,由河水连接。河上有一座木桥,由长条石固定木板作为护桥石,一共四块,过了护桥石就是皇帝行宫。
游客参观刘家店镇行宫村乡情村史陈列室。通讯员崔东亮摄
陈列室总建筑面积160平方米,分为五大主题展区,其中,第一展区就对行宫村“因山建宫、因宫立村”的历史进行着详细阐述。该展区以清乾隆皇帝御笔“行宫”门额为起点,展现道教圣地丫髻山、古行宫和行宫村发展传承历史。第二、三展区重点介绍行宫村的农耕文明和人文点滴。
陈列室里展示着各个时期行宫村的历史场景。新京报记者曹晶瑞摄
800亩桃园年产大桃200万公斤销往全国市场
如今的行宫村村域面积1.5平方公里,105户,有桃园800亩,年产大桃200万公斤,销往全国市场,已实现盛果期亩效益和人均收入双两万元目标,2015年被评为全国文明村。
据行宫村党支部书记王彦林介绍,为进一步挖掘行宫村历史文化资源和乡风文明建设成果,使乡情村史陈列室成为展示民情民风的重要载体,培育文明乡风民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加强美丽乡村建设,2018年,刘家店镇聘请专业设计公司,在行宫村2013年建起的乡情村史陈列室基础上,对陈列室重新进行设计,今年5月开工建设布展,历时八个月完工。
《刘家店史话》新书同步发布
“行宫乡情村史陈列室”开馆当天,《刘家店史话》新书同步发布。该书是一本全面记述、展示平谷区刘家店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读本。
刘家店镇域内的丫髻山为北方道教圣地,起于唐,兴于元,盛于明清,有“近畿福地”之称、“北方泰岱”之誉。丫髻山庙会为北方四大娘娘庙会之一。为方便皇帝巡幸,清内务府于康熙年间择丫髻山东南四里龟龙山下选址建宫,乾隆三年建成。龟龙山高盈百尺,峰凹凸起伏连绵八里,山上松柏参天,浓荫碧绿,状若入海神龟,且山前有河水将宝仓、宝库两湖连结,如抚琴弦,风水极佳。
近年来,围绕文化休闲旅游特色镇发展目标,刘家店镇提出“保护、恢复、传承、发展”思路。刘家店镇党委书记刘晓东表示,刘家店镇高度重视历史文化挖掘及传承,刘家店人民在回顾历史、发展当下、谋划未来中,更加深切地认识到,只有坚定地区文化自信,才能增强发展自信。而重点则是文化自觉,要做到在发展中留住根,前行时守住魂,让文化这股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始终成为刘家店镇创新发展的源头活水。
新京报记者曹晶瑞编辑唐峥
校对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