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常委会委员:利用大数据破解审计整改“屡审屡犯”
委员建议借助人大预算联网监督系统,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手段破解“屡审屡犯”。
新京报快讯(记者王姝)12月2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分组会议,审议国务院关于2018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的报告时,部分与会人员关注到一个审计整改的老问题:年年审,年年有,“屡审屡犯”到底应当如何破解?有委员建议借助人大预算联网监督系统,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手段破解“屡审屡犯”。
委员杜黎明说,一是健全审计整改的长效机制。细读审计整改报告发现,“屡审屡犯的老问题是依然存在的”,杜黎明说,比如预算的编制不够细化、部分转移支付安排交叉重叠、部分预算调整和下达不够规范及时、资金使用效率不佳、违规使用的财政资金投资项目推进慢等等。“这些问题每年都会出现,年年审,年年有。建议能否由审计署牵头建立健全审计整改部门的联动机制,对普遍性经常性的问题,在健全完善管理制度、堵塞漏洞、弥补薄弱环节等方面采取更多务实的举措,推动形成审计整改的长效机制,切实减少屡审屡犯的问题。”
李锐、杜黎明、朱明春都认为,应当加大审计问责的力度。
“一些审计查出问题处理过程中,对有关责任单位和负责人的追责问责偏‘宽松软’,顶风违纪违法、屡审屡犯情况仍时有发生”,李锐说,“对制度规定明确具体、相关人员明知故犯甚至是顶风违纪违法违规的问题,不能仅仅是纠正或是整改了之,要依法依规严肃问责,对屡审屡犯的单位和个人要加重追责力度,切实发挥追责问责的惩戒警示作用,增强不敢违法的威慑力。”
“我感觉最需要加强的,还是在整改环节。”朱明春说,“我们现在已经通过人大常委会连续几年听整改情况来加强这个环节,但是这里还有一个问责环节,还是应该再进一步地加强。审计查出问题了,这些问题怎么处理的?责任是怎么落实的?”
杜黎明也建议加大追责问责的力度,“报告里提到审计发现的违纪违法问题线索移交相关部门处理,在追责问责上对涉及个人的一些违纪违法的行为处理力度比较大,由有关部门组织调查和立案调查,但对查出来的一些管理问题和工作不到位问题的责任追究还不够到位,警示作用也不够明显。”
杜黎明还提到,全国人大的预算联网监督已经上线运行,通过时时在线及时发现问题,实现对预算执行的全过程监督,“审计监督基本上都是事后监督,很多审计查出的问题都成为了既成事实,相当一部分是很难整改的。建议人大与审计部门加强配合,将审计监督的关口前移,对屡查屡改屡犯的问题和审计揭示的违纪违规问题逐步纳入人大预算联网监督系统监督范围,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手段抓好事中监督,及时发现、及时预警、及时纠正,形成强大的监督合力。同时也建议全国人大加强顶层设计,尽快出台加强对审计查出问题整改跟踪监督的意见,进一步改进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机制,探索建立对审计查出问题突出的和整改不力的部委,单独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整改情况的制度,必要时依法对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推动形成审计整改的长效机制。”
新京报记者王姝
编辑樊一婧校对李项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