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青海,还有一条河叫湟水河

原标题:青海,还有一条河叫湟水河

生态观察

湟水河,黄河在我省境内最大的一级支流。湟水河在海东市境内干流长139公里,流域面积约6752平方公里,占海东市总面积的51%,全市75%的人口分布在湟水流域,海东市依湟水河而生存和发展,这条河是海东市的“母亲河”。

近几年,海东市将湟水河流域水污染治理作为实施“五四战略”、推进“一优两高”的重要举措,采取“水陆统筹、水岸同治”的治水方略,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水十条”及省市一系列水污染防治措施,系统推进流域水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湟水河在变,流水潺潺,鱼儿遨游,鸟鸣啾啾,河岸绿树成荫……

白沈沟河自南向北穿过平安区一乡一镇,最后经平安区汇入湟水河,是湟水河的重要支流。海东市平安区水务局朱凯静介绍:“别看现在是大冬天,河水依然清澈见底,阻塞河道的垃圾也少了,水质也在逐渐变好,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河里的鱼儿多了,河边的鸟儿也多了。”目前,海东市共有河道保洁巡查员1886名,他们和全市1758名河长及469名湖长一起,共同构建起全市河流的保护网络。

海东市将河(湖)长制工作纳入中心工作强力推进,建立了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任总河湖长的领导体制机制,在全省率先创建了“4+1”河(湖)长体系,全市3条河流干流、137条支流、72座水库、8处重要水源地、2座湖泊、4处湿地的河湖长全覆盖。河湖长制信息平台初步建成,开通了海东水务微信公众号,公开了河(湖)长制工作监督举报电话,群众参与依法治水、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的氛围正在形成,护河、爱河已成为群众的自觉意识和行动。

海东市还创建了“行政河湖长+企业河湖长”双重配置的“海东模式”,由行政河湖长主导落实、企业河湖长认养推动,共同承担河岸管护、污染防治、违法监督等工作;组织开展了河湖非法采砂、入河排污口、水库垃圾围坝、河湖固体废弃物、饮用水水源地整治及河湖“清四乱”6个专项行动,整治河道123.5公里,安装网围栏98.3公里,河道沿线乱倒乱排、乱采乱挖等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河湖景象初步显现。

水环境问题根源还是在岸上。今年以来,海东市按照省、市河湖违建清理整治工作部署要求,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年内,累计排查出涉河四乱问题162项,已整改完成129项。

“这些年,政府出台的关于治理湟水河的政策,确实让我们这些居住在河岸的老百姓受益。以前在河面上经常能看到各种垃圾,水面都是黑乎乎的,大田灌溉后作物成活率也非常低……现在不一样了,河面上垃圾很少见,明显的一点就是水面上塑料袋少了,水清了,臭味也没有了,河道两侧都是绿色植物。”平安区王家庄村村民苗培生说。

今年,平安区开展了河湖非法采砂、入河排污口、水库垃圾围坝、河湖固体废弃物、饮用水水源地整治及河湖“清四乱”等多个专项行动,清除河道、水库周边的排污口、砂石厂、养殖场、厕所、垃圾、堆积物和违章建筑物,列出全区范围内“乱采、乱占、乱堆、乱建”问题清单,针对问题清单,督促责任单位整改落实。

为了清清湟水河,海东市提升生活污水处理水平,辖区段关闭取缔违法排污口107个,改造老旧管网150多公里,新建雨污分流管网221公里,乐都、平安、民和等区县污水处理厂进行提标改造,排放标准由一级B提标为一级A,实现污水稳定达标排放。流域建成水质自动监测站3个,实现了湟水河水质实时监控。

通过不懈努力,湟水流域海东段生态环境面貌和水质得到持续改善。据监测数据显示,2013年,湟水河民和桥出境断面Ⅳ类水质达标率仅为58.3%,2018年湟水河民和桥出境断面Ⅳ类水质达标率为100%,Ⅲ类水质达标率也达到100%,其中6个月出现Ⅱ类水质。

乐都区把湟水河流域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明目标、抓重点、强治理,聚力打好“母亲河”环境整治攻坚战,构建“人水合一,人水和谐”的水生态环境,着力打造青藏高原山水田园生态绿色新型城市。

据了解,乐都区湟水河治理工程计划完成湟水河乐都段河道综合治理15.92公里,新建护岸23.5公里。工程采用先进的混凝土压顶+格宾石笼+浆砌石基础断面建设方式,对湟水河乐都段沿岸进行新建和改建,建设完成后乐都段湟水河沿岸,将拥有长15.92公里,宽6米的绿化景观道供市民休闲漫步,不仅提高城市品位,而且为山水田园生态绿色新型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奠定基础;还拥有宽4米、长17公里的防汛道路,以及50处错车道,具备了对湟水河乐都段洪涝灾害的快速到达、快速处理、快速救援的快速反应能力,弥补了对湟水河乐都段防汛和治理不足的短板。

冬日,记者在海东市乐都区湟水河治理工程现场看到,河道治理目前已进入到乐都区高庙镇工程段。至此,乐都区湟水河段治理工程已施工整整一年,主河道治理已接近尾声,后期将进行6米宽的绿化带和4米宽的防汛道路建设,预计明年将全面完成工程建设。

湟水河民和段作为出境区域,民和县扎实推进湟水河两岸生态绿化,扮靓“母亲河”最后的容颜。今年以来,民和县完成史纳湿地公园绿化56.6公顷,栽植各类乔木8824株,灌木4100丛,草坪46690平方米,完成湟水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绿化46.6公顷,栽植桃树51800株。

今年,海东市围绕湟水河“一条主线”,小峡、大峡、老鸦峡“三个重点”,湟水河两岸绿色廊道和绿色河谷“一个绿廊”,实施湟水河生态绿化重点工程,重点对小峡口南北两侧、曹家堡机场南侧、平安区湟水河滨河路沿线、朝阳山公园、老鸦峡两侧等片区实施绿化,提升青海东大门绿色“颜值”,全力打造生态绿色海东。(张多钧)

生态故事

为了草原的明天

当初,他们为了保护这片草原而离开。

如今,他们为了保护这片草原而回归。

从玛多县城往东行驶90多公里,连绵的雪山一下跃入视线,海拔逐渐升高,呼吸也因此变得急促。扎陵湖和鄂陵湖附近,一群牧民的身影出现在湖畔、山脚,他们手中的编织袋异常醒目,他们在捡拾垃圾.人群中有年近60岁的老人,也有刚满15岁的青少年,寒风呼呼刮着,刺骨的冷风没能阻止他们坚定的信念,他们的举手投足中让草原更加清洁。

在扎陵湖畔的草原管护站,生态管护员索索和桑俄正在利用午休时间记录当天看到的野生动物和植被情况。

2003年前,位于三江源腹地的玛多县境内,牲畜增多,草畜不平衡的问题突出,曾一度导致草地退化、湖泊干涸。为了让黄河源头的生态更快恢复,当地群众搬迁到了城镇,索索和桑俄是最早迁入城镇的牧民。

自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成立以来,索索又回到了草原,成为了一名生态管护员。他说:“从2017年到现在,这件绿色上衣和袖章从未离开过我。从那时起,我有了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从此我的生活也变得有意义了。”

现在,索索每月有1800多元的收入,他骑着摩托车去巡视自己管护的草原。

桑俄和索索一样,2017年从护林员成为了生态管护员。“我是在这里长大的,对这里的一山一水充满感情。因此,举家搬走后,我又重新回到了草原上。保护草原是我的义务。”桑俄说。

黄河源园区管委会生态环境执法局局长曲洋才让说,玛多县按照山水林草湖一体化管理制度的要求,建立了“生态保护+基层党建+精准扶贫+保护稳定+民族团结+精神文明”六位一体的生态管护模式。在玛多县境内的3个乡镇成立了3个管护站,包括19个村级养护队和123个小支队。全面实现了园区内每户人家都有一名生态管护员。

在黄河源头,3042名生态管护员以“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精神,守护着这片美丽的草原。(才让多杰加毛吉才让扎西)

冰雪天鹅黄羊……

“朔风飞雪遍遥天,为瑞偏宜在腊前。”寒冬时节,一场雪再次覆盖了柴达木盆地,让这里的山河湖林,增添了一份冷清寂寥。然而在可鲁克湖与托素湖自然保护区内,却另有一番热闹的景致。

迁徙而来的天鹅翩然在湖中,“万里飞翔心志远,一行鸣舞曼声浓”也不过如此了,沿岸黄羊成群奔跑,再看不远处,一只渔鸥,站在湖中捕食,怡然自得......

人常说“海西风景美如画”,一直没有亲身感受,但是在这冰雪世界里,蔚蓝的天空与清澈的湖面相映衬,野生动物与自然环境的相知相伴,就是一幅人间最美画卷。

“看见远处那种鸟了吗?那是隼,飞的很快,上次我们就救了一只。”可鲁克湖—托素湖湿地保护区管护站站长吴成伟在陪同采访时说:“还是一户牧民发现的,我们检查了受伤的翅膀,做了包扎,养护了一段时间,放飞了,相信还在自然区内。”说的很随意,却让在寒风中的笔者感到浓浓的暖心。野生动物摄影师鲍永清说,现在,越来越多人重视并珍视我们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多人更愿意看着鸟儿自由飞翔,看着野生动物畅快奔跑,看着野生动物在海西大地自由生活,内心感到由衷的喜悦。

说话间,吴成伟想起来了前不久的一件事:莲湖景区发现一只渔鸥腿部受伤,在工作人员悉心照料下,它又重返大自然。“比起往年,迁徙过来的鸟类更多了”看着湖面上起起落落的鸟群,他欣慰地说道。

不仅仅是动物在这里怡然自得,还有这里的山山水水都得到很好的保护。踩着咯吱咯吱的雪,走了一段路,就看见了6月份采访时已经补种的红柳,如今在积雪的覆盖下,这些红柳似乎更加傲然了一些,“今年成活率已经达到百分之六十,很不错了”吴成伟指着远处的林地说“从你上次来到现在,这些树苗长高了二十公分了。”

高原地区,植物生长不易,是一代代海西人,在湖周围种上了植被,让风沙止步不得侵袭,为了更好地保护这片大美自然之地,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成立了巡护小组,不定时巡护,800公顷的巡护区成为他们最重要的责任。“你看这里用网围栏全部拦住,开的口子,全部关闭,防止有人来嬉戏游玩,破坏生态。”

风从耳边吹过,这里热闹而静谧,柴达木的冬日暖阳真好。(郭雁晴)

相关阅读:
南宁市纪委监委公布第二批专项整治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工作成果 到此一游丨灯光里的华盛顿特区,宛如童话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