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彩陶之王”亮相国博甘肃5500年彩陶艺术展开幕
此次展览共展出史前彩陶194件(套),涵盖甘肃彩陶各个历史时期。
新京报快讯(记者倪伟)“国色初光——甘肃彩陶艺术展”12月25日在国家博物馆开幕,展期12个月。
甘肃彩陶文化跨越5500年,包含了众多新石器时代及青铜时代文化。本展览以考古与历史作为时代背景,重点阐释各个时代彩陶的艺术特征、演变规律和文化内涵。该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甘肃省文物局、甘肃省博物馆主办,十余家文博机构协办。
马家窑类型“彩陶之王”出场
距今八千年左右,渭河流域的先民烧制出了中国北方第一批彩陶。此后,彩陶广泛出现于黄河、辽河、长江等流域的各新石器时代文化中,黄河上游甘肃地区彩陶最为发达。
此次展览共展出史前彩陶194件(套),涵盖甘肃彩陶各个历史时期,涉及文化背景、彩陶制作、风格流派、自然物象、精神生活等主题。许多彩陶是第一次面向公众展出,堪称黄河中上游史前彩陶精品荟萃。
漩涡纹四系罐,被誉为“彩陶之王”。摄影/新京报记者浦峰
展厅中心位置展出了一件马家窑类型的漩涡纹四系罐,由国家博物馆馆藏。罐子表面大部用黑彩饰以大小不等的漩涡及水波纹,其流畅的线条与精美的构图,使其成为马家窑文化的代表作,被誉为“彩陶之王”。
另一件重点展出的文物为半山类型垂弧锯齿纹瓮,马家窑时代的陶器只能放在地面或土台上,因此人们多以俯视角度观看,这件彩陶瓮从侧面看是用黑白复彩描绘的垂弧纹,但从正面俯视则是一朵美丽的花朵。展厅中央以投影的方式,将俯视所见的花朵图案动态呈现在地上,供观众欣赏来自史前的花纹。
垂弧锯齿纹瓮,半山类型。摄影/新京报记者浦峰
甘肃彩陶各文化时期分类展示
甘肃彩陶最早于1923-1924年被瑞典学者安特生发现,后来中国考古学者的发掘与考证,纠正了安特生的一些误判,完善了甘肃彩陶历史序列。
展览第一部分“黄土下的彩色世界”主要表现甘肃彩陶的文化背景,追溯了其发现的历程。该部分还以历史叙事的方式,对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甘肃彩陶文化做了概要介绍。
第二单元“笔画与色调的奏鸣”按时代顺序介绍甘肃彩陶各个文化的主要纹饰及演变规律。彩陶最早出现于大地湾文化时期,仰韶文化时期图案由简单搭配演变为复杂构图,重点展示的是马家窑文化彩陶,展览将马家窑早中晚三个时期分作三组,分别展示了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的彩陶群组,对这一时期的漩涡纹、网格纹、黑红彩锯齿纹、葫芦网格纹、四大圆圈纹、回形纹等代表纹饰做了拆分解读。进入青铜时代,彩陶数量减少,齐家、四坝、辛店、沙井这四个青铜时代文化彩陶被归为一组展示。
哭泣纹人头形器盖,马厂类型。摄影/新京报记者浦峰
观众在观看一件四坝文化时期的人形罐。摄影/新京报记者浦峰
甘肃彩陶上的具象纹饰,展示了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生命现象,展览以“花叶繁茂”“鸟乘风行”“水生一族”“驯化与野生”四组介绍了甘肃彩陶上的纹饰演化。这些形象有些是单纯的艺术装饰,有些则蕴含了信仰内涵。其中的太阳、植物、动物和人形纹饰展示了人们生息之地的自然生态。
展览还将各文化阶段与人们精神生活有关的彩陶纹饰集中起来,分类展示。其中神人纹最为丰富,变化规律也很清晰。
展览的诠释系统在结构上分为单元、组、展板、说明牌四个层级。展板注释包括纹饰的分类注解及各种图片和线图,说明牌则是对具体文物的内容加以解说。策展者希望通过对文物多层级的解析,帮助观众系统地了解甘肃彩陶文化的特征与内涵。
新京报记者倪伟协作记者浦峰
编辑刘梦婕校对卢茜